李大爷蹲在田边吧嗒旱烟,盯着翻卷的黑云直叹气。五月初的天本该稳当些,偏生像川剧变脸似的没个准头。手机里省气象台的消息蹦出来,他眯着眼瞅——盆地要下带雹子的急雨,川西高原还飘着雪。
成都城头晌午热得人穿短袖,后半夜就被北风吹得裹被子,温差足有十四五度。“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老话今年咋不管用了?阿坝的牦牛倌看着草场白花花一片直挠头。
攀枝花的芒果树刚挂小果,天气预报说接下来三天要“东边日头西边雨”,果农们扛着防雹网往地里赶。盆地西南边的玉米苗才破土,强对流天气就跟着来了,豆大的雨点砸下来能掀了苗尖。
德阳市区的王大姐晾完被子又收回来,“这鬼天气,晾个衣裳比伺候月子还累!”省台的气象员反复提醒:短时暴雨带大风,山区老乡注意滑坡,河道边上别久留。
可地里的庄稼等不得啊,遂宁的老张看着天气预报咬咬牙,“冒雨也要把秧苗插了,误了农时秋粮咋办?”川西高原的公路又开始结冰,跑川藏线的货车司机老李直犯难:防滑链刚拆下去没两天,咋又得装上?成都平原的大棚种植户更揪心,白天高温晒得薄膜发烫,夜里降温又怕冻坏了茄苗。
“前两年倒春寒吃了亏,今年提前搭了双层棚,可这五月的雹子谁能防得住?”广汉的陈叔摸着棚架直叹气。
阿坝的牧民看着牦牛在风雪里缩成一团,心里盘算着储备的草料够不够扛过这场反常的冷。盆地东北部的麦田刚泛黄,预报说8号还有新一轮暴雨,种粮大户老周蹲在田埂上抽烟:“麦粒还没灌浆,雨水泡久了要发芽啊!
”菜市场里的菜价跟着天气涨,卖莴笋的贩子直嘟囔:“菜地遭了雹子,能收的菜没几筐,进价翻了倍嘞。”卫生院里感冒发烧的老人扎堆,护士边打针边念叨:“昼夜温差大,说了多少回要添衣服,总有人不当回事。
”最愁的还是靠天吃饭的庄稼人,资阳的吴婶看着天气预报直摇头:“老天这是咋了?
该热的时候不热,该稳的时候不稳。”气象专家说这是冷暖空气“打架”,可老百姓不懂那些道理,只知道地里的收成和日子的安稳,都拴在这变幻的天气上。我瞅着手机里的逐小时预报,突然想起村里老人常说“人算不如天算”,可如今科技发达了,为啥面对极端天气还是有点慌?
甘孜的虫草采挖季遇上连阴雨,牧民们背着帐篷往更高的山梁挪,鞋底子在泥地里踩出深深的印子。盆地的果农们趁着雨间歇,赶紧给果树加固支架,“宁可信其有,万一雹子下来砸坏了枝条,明年可就没盼头了。”天气预报说12号后天气转好,可庄稼人心里都揣着个疑问:这中间的变数,到底还有多少?
超市里的防滑链销量又上去了,货架前的顾客边挑边嘀咕:“五月买这玩意儿,说出去谁信呢?
可川西的路,不信不行啊。
”学校老师给家长群里发提醒:别让孩子穿单衣出门,中午热了脱,早晚凉了穿,麻烦点总比生病强。
农田水利站的喇叭又响了:河道清淤的抓紧干,低洼地块提前挖排水沟,别等雨水来了抓瞎。看着窗外时晴时雨的天,突然觉得咱们庄稼人就像在跟老天爷“拔河”,你强他就弱,你松他就紧。可不管咋说,该做的防范不能少,就像老辈人讲的:“晴带雨伞,饱带干粮”,多准备点总没错。
这场五月的反常天气,照见的不只是老天爷的“脾气”,还有咱们面对自然时的敬畏与韧性。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万全准备,咱庄稼人过日子,就得眼观六路、手有分寸!
只是这天气越来越琢磨不透,往后的日子,该咋跟老天爷“处”得更和睦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