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全网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岛行人相撞赔偿7万元”案件,如今终于尘埃落定。

起因是,青岛李沧区法院在一档普法节目中,向公众介绍了一起“行人相撞赔偿7万案”,说事发青岛李沧区,大妈刘某在马路上行走时突然转身,与走在其身后的行人王某相撞。

这一撞,大妈刘某径直倒地,落得个十级伤残的病情。



两人因此打起了官司,大妈刘某向行人王某索赔各项费用约18.8万元,在法院的积极调解之下,行人王某最终赔偿给大妈刘某7万元。

调解法官介绍说,大妈刘某在前方没有突发情况时突然转身往回走,存在较大过错,而走在其身后的王某则存在未保持安全距离的过错,因而承担部分责任,赔大妈7万。



这则普法案例一经播出,很多敏锐的网友便嗅到了其中的荒诞和反常理之处,“保持安全距离”向来是车与车之间的说法,行人与行人之间什么时候也有安全距离了?

相关词条很快冲上热搜,其中的不合理之处被无限放大,人们盯着这则普法案例越看越觉得纳闷:

“我正常走路怎么预判前面的人会不会突然转身往回走?人挤人的时候又怎么保持安全距离?难道前面的人故意转身碰瓷我就只能自认倒霉吗?这岂不是给了碰瓷者可乘之机?”



大家越想越觉得惶恐,调侃直呼以后不敢走路了,各种段子与恶搞视频也应运而生。



多名网友拍下为了与前方陌生行人保持安全距离,特意携带了把延伸开来的卷尺,生怕前方的大爷突然转身往回走。没有卷尺的网友则自己撇下一根长树枝放在身前保持安全距离。



这些视频的热度都还挺高,评论区动辄上万条留言纷纷献言献策,有的抖机灵说要从中寻找生财之道,有的啧啧摇头称卷尺不行,得搞个大直径呼啦圈把自己全方位无死角包裹起来。



字里行间不加掩饰的嘲讽与痛斥之意,简直堪比那件可以载入史册的“南京彭宇扶老人案”,“行人未保持安全距离”这话更是直追那句传世经典之言“不是你撞得你为什么要扶?”

眼瞧着舆论愈演愈烈,青岛李沧区法院坐不住了,道歉并承认他们在这起普法案例中存在事实描述不准确、法律表述不当的问题,还公开了事发时的现场监控视频。



监控画面虽然颇为模糊,但谁是谁非一眼便知,案情非常简单,对错非常清晰:

大妈刘某并非突然转身往回走,而是在接打电话时缓慢转身停下,彼时后面的王某距离大妈也还有一段距离,但王某并未注意前方的大妈,反而左右张望,快步行走,直至将大妈撞倒在地才晃过神来,慌忙上前欲搀扶大妈起来。

无论从常识角度出发还是从法律角度来看,有着明显避让时间与空间的王某,没有及时注意前方情况,将大妈撞得十级伤残,都必然存在一定过错与责任。

整个案件只是马路上经常会上演的行人与行人之间的无意碰撞,普通简单到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程度,与“行人安全距离”扯不上半点关系,是法官将简单的案情复杂化、歪曲化了。

明明是行人间的无意碰撞,非要套用道路交通事故里的“未保持安全距离”,明明走在前面的大妈是缓慢转身停下,偏偏要说成是碰瓷一般的“突然转身往回走”。

法院的审理与调解结果都无误,偏偏在面向公众的普法节目中错误百出,绞尽脑汁想要用专业化、书面化的字句修饰案情,硬生生让这起简单无比的案情陷入舆论漩涡。

本想普法提高公众的法律知识,结果违背常识让公众看了个笑话。



有个细节是,这档普法节目起初并非公开现场监控画面,案情由法官口头介绍。也就是说如果在节目播出时就在其中穿插现场监控视频,人们看了现场画面,也不至于引得漫天质疑。

没有现场画面佐证事实,介绍案情的法官又不知是因为表达能力欠缺还是一时口误,不仅歪曲了基本事实,还让无数观众产生了莫大的歧义,这可谓是普法节目的最大失败。

普法节目,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事实案例,让极大多数人听得明白,而不是产生歧义。

在几乎全网皆知的“彭宇扶老人案”中,南京男子彭宇自称好心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钱赔付医药费,法官在判案时的一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引爆全网,在互联网流传至今。

尽管“彭宇案”已然过去18年,但案件留下的阴霾如今仍然长存,在“扶与不扶”的问题上,网友们甚至已经不再持有争议,而是一边倒地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愿意扶谁去扶。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真相是,南京男子彭宇当年是真的撞到了老人。

尽管后来法院在极力澄清这一事实真相,但收效甚微,相当一部分人不记得彭宇是不是真的撞了老人,只记得法官那句颠覆人们世俗常理认知的“不是你撞得你为什么要扶”。

而如今青岛的“行人相撞赔7万案件”因描述事实不准确、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舆论影响简直和“彭宇案”如出一辙,同样的颠覆世俗常理认知,同样的令公众深感自危。

只希望此次案件的澄清以及法院的道歉也能深入人心,而不是如“彭宇案”那般在网络传播中丧失了真相,唯独只在众人心里留下扶不扶的阴霾。

法律的基石,是尊重公众内心认可的常识,普法,更是如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