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品方
位于广州的黄埔军校建立于1924年。笔者由衷地建议香港特区的年轻一代要找机会去仔细看一看。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共470人,国民党方面有宋希濂、陈明仁、郑作民、胡宗南、孙元良、贺衷寒等。共产党方面有蒋先云、金佛庄、左权、徐向前、陈赓、曹渊等。这批学生毕业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希濂最高曾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陈明仁曾任中将师长和湖南省政府代主席。郑作民曾任第二军副军长兼第九师师长。胡宗南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总统府战略顾问。
蒋先云以优异成绩毕业,1927年5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25岁)。陈赓(大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重要将领,在军事理论和指挥方面有卓越成就。左权是八路军高级将领,抗日战争时期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42年5月在指挥部队突围时不幸牺牲(37岁)。徐向前(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军事指挥家之一,是学者型武将,长于军事研究。他是最年轻(30岁,1931)的方面军总指挥。
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月24日筹建黄埔军校,选址在长洲岛(不是香港的长洲)。校长蒋介石(37岁),军事总教官何应钦(34岁),政治部主任周恩来(26岁)。孙中山决定6月16日为黄埔军校正式成立的日子,当天举行开学典礼,以纪念两年前(1922)的当天平定了陈炯明炮轰总统府的叛乱。孙中山从那时起重新振作、励精图治,才有了1924年的新局面;以这日子激励革命精神和民族斗志。
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招生工作始于1924年2月,招生要求如下:1/考生年龄18-25岁,2/中学学历,3/身体健康,4/认同民族、民生和民权主义,5/从军为革命为人民。
当时中国四分五裂,大部分地区处于军阀控制之下,国共两党采取秘密招生方式,对政治审查非常严格。实际上第一期的招生工作是以国共两党推荐为主。孙中山、廖仲恺、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都为黄埔军校引荐过学生报名应试。
学生初步录取后,统一安排考试,内容包括作文、政治、数学,有笔试和口试。3月27日,参加初试的大约1200人。考生通过初试合格后,还要进行复试和总试。三级筛选的要求,难度更甚于今天香港特区的高考DSE。最终正式录取了350人,另外120人为备取生(定义为有潜力和值得培养的学生)。开学后分为4个队伍进行教学及训练,每队大约120人。
开课后,在教学及训练的过程中,原湘军讲武堂的158名学员和来自四川的21名已有军事基础的学生,经整编后合并到黄埔军校第一期序列。陈赓、左权、宋希濂都来自湘军讲武堂。经过这次整合,同年11月毕业的第一期学生总数最终达到649人,构成优秀团队。第一批毕业生人数最多的是湖南人(197人,30%),其次是广东人(108人,17%)。
第一期训练从5月5日开始。由于前方战事吃紧,教学和训练的时间定为6个月,每天10小时,180天无休。
教学内容包括步兵队列、军容军纪、战术学、兵器学、筑城学、交通学等基础军事理论,以及政治工作和政治思想课。训练内容包括野外地形识别、侦察、人均2000发子弹的实弹射击。当年武器弹药紧缺,黄埔军校的练兵强度可想而知。训练的重点包括单兵作战能力(白刃战)及排班两级的协同作战(一班兵大约30人,一排兵有3个班,大约100人)。
黄埔军校的学习和训练采实事求是的原则。有部分学生提前进行入伍生训练(共7个月),有部分学生因为参加过实战,实际训练时间较短(只5个月)。军校主推“以战代训”,当年10月已安排部分学生直接参与镇压广州商团叛乱,而且首战告捷。他们只经历了短暂训练,但成绩斐然,潜力惊人。第一期学生于同年12月毕业,总共645人,合格率高达99.4%。
第一期的主要兵种是陆军步兵。由于初创,
教学大纲未臻成熟,是摸索式教学和训练。尽管只设步兵科,训练内容包括重机枪、迫击炮等重武器操作,部分内容实际上超出了步兵教学的范畴。从第二期开始才有炮兵、工兵等分科。这是后话不提。
黄埔一期的名将有不少是湖南人。宋希濂来自湖南湘乡,1937年8月淞沪会战中,率第36师死守汇山码头,以“血肉磨坊”拖住日军大约40天,让主力军安全撤到南京和武汉等地。宋希濂1949年在大渡河兵败被俘,1959年特赦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李默庵来自湖南长沙,抗日战争期间任第14军军长,忻口会战中以游击战术牵制日军,后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与八路军合作培养抗日骨干。李默庵1949年参与湖南和平起义,后移居香港。1990年回国定居,历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
郑洞国来自湖南石门,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率部攻克密,全歼日军第18师团。他在印缅战场与盟军联手击败日军收复缅北,扬威国外,获美国银星勋章。
支那
郑洞国1948年在长春被围后率部起义,1950年(47岁)在上海获周恩来接见。1952年移居北京,任水利部参事。1954年获毛泽东提名他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刘戡来自湖南桃源,抗战期间任第93军军长,指挥中条山游击战,以夜袭、地雷和冷枪抗击日军。1948年瓦子街战役,遭西北野战军围歼,刘戡吞枪自杀。他战时负伤导致右眼受损,和刘伯承元帅一样,被称为独眼龙将军。
陈明仁来自湖南醴陵,1946至48年间,在东北4次四平战役中,他以劣势兵力坚守四平,可歌可泣。笔者如有机会,另文详述。解放战争后期,陈明仁的思想发生转变。1949年8月,陈明仁在湖南和程潜一起通电起义。陈明仁转投人民解放军后,被任命为第55军军长,四野第21兵团司令员。1955年,陈明仁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来自国民党军唯一获此殊荣的黄埔一期生。
贺衷寒来自湖南岳阳,创建复兴社并主导国民党的政训系统,被称为意识形态教父。他是黄埔三杰之一(另两人是蒋先云和陈赓)。
邓文仪来自湖南醴陵,他曾任复兴社书记,协助贺春寒,同为国民党政训系统的核心人物。
黄杰来自湖南长沙,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是黄埔一期毕业生之中罕有的政治与军事双料人才,也是复兴社的领导骨干之一。
袁守谦来自湖南长沙,也是复兴社的核心成员,参与国民党政训系统的建设。他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之中最早晋升为二级上将,协助贺衷寒,同为政战系统的代表人物。
贺衷寒、邓文仪、黄杰和袁守谦有共同之处。贺衷寒作为黄埔三杰之一,笔者对他有研究兴趣。1973年9月,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来华参加建国庆祝活动时,向周恩来总理提问:“我曾在台湾见到过一个黄埔学生,名贺衷寒,听说他还是黄埔三杰之一?”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贺邓黄袁四人都是他的学生。周总理回答道:“他是孙文主义学会的头目,后来在政训处培养了一批军队特务,解放前夕跟蒋介石跑到台湾,但蒋知道他有野心,并未重用他。在我们中美交往时,他忧郁而死。”周总理聊聊数语,平淡道出他对贺衷寒的评价。周总理不但49年后仍记得这个当年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竟还知道他是在去年(1972)尼克松访华(2月)之后在台湾去世(5月)的。笔者行文至此,心潮澎湃。伟哉周公,吐哺如斯,巨人已矣,后顾前瞻,唯有历史。
霍揆彰是湖南酃县人,抗战期间任第54军军长,参与滇西反攻,攻克松山要塞。解放战争期间任第3方面军副总司令,驻防华中,战功赫赫。解放前跟随蒋介石去台湾,1953年早逝(52岁)。
陈赓是湖南湘乡人,东征期间(1925年10月)救出蒋介石,是“黄埔三杰”之一。1927年,陈赓(24岁)公开其共产党员身份,拒绝蒋的拉拢;其后参与南昌起义,负责中央特科情报工作,任八路军386旅旅长,指挥灵活游击战,重创日军。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参与淮海战役、抗法援越、抗美援朝。1955年陈赓获授大将军衔。
左权是湖南醴陵人,黄埔一期毕业后赴苏联学习,回国后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参与长征。抗战时期左权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协助指挥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创下彪炳战绩。1942年5月在山西辽县战斗中,为掩护部队突围而壮烈殉国。左权是八路军在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王尔琢是湖南石门人,公认是黄埔一期高材生。1927年他参与南昌起义,随朱德转战湘南后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指挥五斗江、龙源口等战斗,被誉为“飞兵团长”。1928年8月,他在追击叛徒袁崇全时不幸遭暗杀,年仅25岁。
蒋先云是湖南新田人,黄埔一期入学考试第一名,是“黄埔三杰”之首。北伐期间任团长,挥军从武汉北上迎战奉系军阀。1927年5月在河南指挥临颍战役时冲锋陷阵,最终伤重牺牲,年仅25岁。蒋先云牺牲后,周恩来在武昌亲自主持召开他的追悼会,万分惋惜,评价他是一位将才。
蔡申熙是湖南醴陵人,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红15军军长、红25军军长,指挥黄安战役等关键战斗。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中牺牲,终年26岁,解放后被追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
赵自选是湖南浏阳人,1927年参与创建铁甲车部队。赵自选其后出任广东农民自卫军总指挥,领导海陆丰起义,1928年在广东东江地区牺牲,终年27岁。毛泽东称赞他是“农民武装的先驱”。
游步瀛是湖南隆回人,1927年南昌起义时,任第11军25师参谋处长,南下途中于江西会昌战斗时牺牲,终年24岁。他曾参与国民革命军的东征和北伐,是中共建军早期军事指挥的骨干。
回头再说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招生选拔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严苛的精英选拔工程,是"百里挑一"的典范。笔者估计,清华北大当年的考试难度也没法和黄埔军校相比。在文盲率高达80%的1924年,黄埔一期的考试科目包含代数、几何、三角等现代数学,属顶尖的试题范围。全国共1200余人报考,仅350人通过初试,录取率不足30%。
黄埔军校大门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可谓直指选拔的核心思想。所有考生必须得到国共两党(其中之一)的组织推荐。据中共党史资料,共产党员更先要通过党组织的政治审查。湖南方面,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负责长沙初选、毛泽东负责上海复试;这样才确保输送到黄埔军校的蒋先云、左权、陈赓、王尔琢、蔡申熙、赵自选、游步瀛等既是学霸、更是坚定的革命者。他们通过录取后,真正的考验亦遂开始。原定三年学制(参考苏俄军校)压缩至半年,学生们毕业后就投入东征北伐战场,阵亡率超过一半。635名第一期毕业生之中,最终活到全面抗日战争(1937)的,仅剩300余人。幸存者都身经百战。黄埔一期的陈赓、徐向前、宋希濂、郑洞国、李默庵、陈明仁等名将正是从共赴国难的刀山火海中脱颖而出的战神。
经过智力考试、信仰审查、和军事训练的三重选拔,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因此产生大量优秀将领。一期学生湖南人共197人,三湘子弟占据核心席位。“中国近代史,湖南占一半”,这句话或嫌夸张,但不无道理。毛泽东主席就是湖南人。行文至此,不可无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腔热血大地动容。爱晚亭边枫红似血,宛似湘人炽热情结。三湘四水孕育壮志,奋斗身影永不磨灭。漫天战火硝烟虽远,湘人精神永存入列。
广东省以及其他省份也是人才辈出,今后如有机会,笔者乐意逐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