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击战最后一天,国军的最后机会为何溜走?
1948年10月,解放战争的关键阶段,辽沈战役的胜负天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塔山阻击战的结果。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国共双方在塔山这个看似平凡却战略意义重大的地方展开了殊死搏斗。
塔山,并非真正的山峦,它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仅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地势平坦开阔,无险可守 。然而,它却成为了决定东北战局走向的关键节点。东北野战军的四纵、十一纵等部队奉命在此实施攻势防御,阻击国民党军东进兵团,为攻打锦州创造条件。国民党军则深知塔山的重要性,蒋介石亲自下令,调集海军、空军,配合陆军,企图以强大的海、陆、空三重火力突破塔山防线,救援被围困的锦州守军。
10月10日凌晨,战斗打响,国民党军集中全部火力,对塔山阵地展开狂轰滥炸,随后以密集阵型发起冲锋,整营、整连、整团地压上来,飞机还不断俯冲扫射。四纵战士们顽强抵抗,打退一波又一波进攻,但阵地也遭受重创,防御工事被摧毁大半。11日,国民党军加大火力轰炸,数千枚炮弹倾泻在塔山阵地,四纵防御艰难,阵地一度被国民党军逼近,塔山村边几座房子被占领,守卫的四纵34团1营1连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一百多人最后仅剩下7个战士 ,塔山阵地岌岌可危。
在这战局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抵达葫芦岛,并召开军事会议。54军军长阙汉骞提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减弱塔山正面攻击力度,改为攻打白台山以西区域。因为白台山以西地形开阔,部队易于展开攻击,重武器能发挥更大效能,且东野在此处防御工事相对薄弱。打下这里,便可迂回到塔山背后,快速奔袭锦州,实现救援目的。从当时战场态势看,这是打破塔山僵局、救援锦州的可行方案,能避开东野正面强大防御,出其不意达成战略目标。
然而,这个正确方案却遭到老蒋派来的督战官罗奇的坚决反对。罗奇自恃国民党军在火力和兵力上占据优势,还带着有“赵子龙师”之称的独立95师,认定能从正面轻松拿下塔山。他搬出蒋介石施压,让众人不敢再提迂回方案,坚持从塔山正面进攻。更离谱的是,罗奇为抢功,提出亲自指挥95师从正面主攻,还以观察地形为由,要求休战一天。这一决定让国民党军失去了趁热打铁突破塔山的机会。
这难得的一天休战,对四纵来说无比珍贵。此前两天高强度作战,四纵暴露出诸多问题,如防御工事脆弱、一线阵地兵力密集导致伤亡大等。利用这一天,四纵首长安排战士们争分夺秒修补工事,结合伤亡情况调整部署、重整火力,战士们也通过战评交流,优化战壕布局,改进作战技巧,极大提升了战斗力和士气。经过一天调整,塔山防线大大加强,为后续抵挡更激烈进攻奠定了坚实基础。
10月13 - 15日,塔山阻击战进入第二阶段,战斗更加激烈。国民党军“赵子龙师”加入战斗,他们采用波浪式冲击战法,团营军官身先士卒,进攻凶猛,给四纵带来巨大压力。13日当天,四纵和十一纵伤亡1048人,毙伤和俘虏敌人1245人,战损比接近一比一。罗奇见白天未能突破,又在13日晚间想出夜间偷袭的主意,却被四纵战士识破,机枪班战士魏海云发现敌人行踪后迅速组织反击,挫败了偷袭计划。
14日清晨,林彪做出大胆决策,下令让塔山阵地上的守军悄然撤出阵地,隐蔽到离塔山10里之外的虹螺岗,静候国民党军突入塔山村后的反包围之计。这一行动完全打乱了国民党军进攻计划,面对渐趋空虚的塔山阵地,国民党军惊讶又困惑,难以判断是缓兵之计还是反包围诡计。62军军长林伟俦开始动摇对正面突破的信心,主张暂缓进攻,从侧面迂回突袭 。但阙汉骞认为这是林彪惯用的“空城计”,进攻可能白白送死。国民党军指挥部陷入犹豫,要求空军加强侦查,双方在塔山一线展开观望相持的拉锯战,浪费了宝贵时间和战机。此时,林彪的四纵又在附近西大窑地区发动猛烈反攻,将部分国民党军前锋逼退数里,彻底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塔山一线的进攻计划。
直至15日,锦州方向枪炮声渐稀,国民党军意识到锦州已失守,继续东进失去意义,无奈停止战斗。塔山阻击战以东野的胜利告终,为锦州战役胜利奠定基础,彻底扭转东北战局。回顾塔山阻击战最后一天,国民党军本有迂回进攻、打破僵局的最后机会,却因罗奇的刚愎自用、个人私心和错误决策而错失。他不顾战场实际情况和其他将领合理建议,坚持正面进攻,还休战贻误战机,最终导致国民党军在塔山功亏一篑,也让东北战局朝着对国民党军更为不利的方向发展,成为解放战争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