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抗日神剧大行其道,丝毫不顾事实也就罢了,有的影视剧干脆将抗日当成了“享福”,走到哪里不是美女勾引,就是吃不尽的美食美酒。但根据解放初期那些真正经历过抗战的人的作品来看,那时的日子哪有那么惬意,偶尔大打个牙祭,都要来回上百里的奔波,有时还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
《铁道游击队》虽是小说,内容却很真实
1954年出版的经典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其作者刘知侠出生于1918年,1938年夏就怀着抗日救亡之志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4年和1945年,他两次穿越敌人的层层封锁线,与活跃在鲁南地区的铁道游击队队员一起生活,体验了真正的艰苦和战斗,其中关于铁道游击队进山整训的部分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刚刚回到司令部的时候,军区司令员和政委亲自接待,十分热情,但堂堂军区司令部找不到茶叶、烟卷。警卫员跑了半天,好不容易才弄了些绿豆,煮成茶提进来;军区司令则从里间屋里拿出一把干烟叶,放到桌上,招待辛苦的铁道游击队员们:“抽烟吧!”
买干烧饼需跑60里山路
军区政委第一次对铁道游击队讲话,就提醒大家:“部队的生活比较苦,一天每个战士只能吃到一斤粗粮,其他配些野菜吃。”随后,司令部为战功赫赫又初来乍到的铁道游击队举行聚餐,但整个司令部驻地竟然找不到一点儿细粮,最后还是连夜跑了60里山路,才买到了一些已经干黄的烧饼。
后来,游击队员在山里整训,开始吃小米,以后更困难了,小米加上些高粱,两分钱的菜钱,每顿饭只能吃到盐水煮萝卜。即便这样,也算是优待了,因为书中曾记述过八路军1个连的伙食:“他们都吃着乌黑的干煎饼,菜盆里没有什么菜,尽是咸汤。”
日常顿顿都是清汤寡水
当然,现在的作品也不能全都一棍子打死,也有不少描述真实的佳作,比如王外马甲的《中国骑兵》。他就曾描写过八路军第129师的伙食就比较客观。一日三餐。早饭喝“糊涂”。这“糊涂”也叫“俩头”,因为端着饭碗低头一看,清汤寡水,能照见人脑袋。午饭吃“疙瘩”,晚饭喝面汤啃窝头,一般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当然,偶尔也有改善的时候,不过不像影视剧里演的那样,动不动就是羊肉汤、猪肉包,无非也就是小米干饭加上点菜浇头,如果能再配上碗蒸菜,有盐有醋有猪油,大伙简直就高兴坏了。
在敌占区强闯300里才碰到1顿宴席
在整本小说里,称得上大吃大喝的仅有1次:他们到敌占区辉县去找粮食,结果遭到日寇追击,四处机动的路上遇见1个乡公所,可能是正在等着招待什么人,准备了三大桌酒席摆在屋里,有鸡有肉,还没有动筷子,结果都便宜了八路军。但那是在敌占区往返300里,才偶尔碰到的1顿好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