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定格文化脉动,以笔触书写民生温度。
是怎样的文化磁场,让媒体记者们频频驻足?
是怎样的创新实践,织就起文化书院的脉络?
一场采风活动的开启,揭开了这场文化探索的序幕。
5月15日,东营市举行“文化社区(文化书院)”集中采风活动,山东广播电视台东营记者站、黄三角早报、东营市融媒体中心等6家省市级媒体组成采风团,以文化社区与文化书院为窗口,深入东营区及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多个社区,实地探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文化书院等特色文化阵地。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到红色记忆的深情讲述,从文明实践的创新模式到智慧赋能的便民服务,采风团从多元视角见证文化社区(文化书院)的鲜活图景。
玉兰社区:书画中的全龄文化生活
“欢迎来到我们玉兰社区!”文明实践志愿者热情迎接采风团。步入社区文化书院,一幅由居民甄宇宁自创词牌并填词、潘京执笔手书的《行香子·德馨玉兰》画卷徐徐展开,词中“德润馨区,书墨歌童”的生动笔触,勾勒出社区生活的诗意栖居。在阅读区,年轻人与白发长者共处一室,孩童围坐聆听红色故事,志愿者声情并茂的讲述与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交织成独特的文化韵律。“这是只有言传身教才能带来的感染力。”一位记者感慨道。从手绘文化墙到全龄共读场景,玉兰社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文化根植于居民生活的每个角落。
辛兴社区:公园里的文化书院
“从社区任何角落步行10分钟即可抵达书院,辐射周边2万余居民。”辛兴社区党委书记李东升的介绍让采风团眼前一亮。这座坐落于东辛公园的开放式文化书院,集非遗工坊、全龄课堂、阅读空间于一体,年均举办52场文化活动,服务覆盖率超80%。书院内,京韵唱腔与墨香书声相映成趣;书院外,公园绿意与市井烟火无缝衔接。“举目皆是景,伏案满墨香”,辛兴社区以“15分钟文化生活圈”为半径,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基层治理新范式,让文化服务真正成为“家门口的幸福”。
锦华社区:“编辑部”的文化接力
在胜利街道锦华社区,一份由退休媒体人丁兴农发起的《锦华之声》社区报,见证了“一人初心”如何激荡起“万众回响”。从一份客厅手写小报到53期连载的翘首以盼,从社区托举到自收自支,从一开始的小区传阅到如今的跨社区交流,这份小小的报纸凝聚着社区居民共同的文化情感。采风团驻足聆听了这份“基层编辑部”背后的故事——一位位花甲、乃至耄耋之年的编辑,用他们的热忱与执着,将社区的大事小情、家长里短化作铅字,将社区居民紧紧相连,共同奏响了一曲和谐的社区之歌,让社区共鸣在每一个角落回响,也让这场文化探索之旅在锦华社区收获了别样的温暖与感动。
从玉兰的诗意栖居到辛兴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从锦华的草根办报实践到各社区非遗传承、智慧赋能的多元探索,东营正以文化为笔,绘就基层治理的“同心圆”。这些鲜活经验,不仅为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更彰显了“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的东营担当。各媒体将通过深度报道、短视频、图文特辑等全媒体形式,持续展现东营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的生动实践。(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