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校长突然离任!中国石油大学搬走后,山东东营高校再遇挑战
这几天翻看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官网,发现院士校长徐春明悄悄卸任了。哎,作为一个混迹教育圈几十年的老江湖,我不禁有些唏嘘。**徐院士才来这所学校三年啊,就这么走了?**这背后的故事,恐怕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要复杂得多。
回想当年中国石油大学从东营搬到青岛那会儿,我就在想:东营这地方,没了211高校,教育底气往哪搁?当地人心里那个滋味,跟五味瓶似的。后来好不容易把中石大胜利学院转设成公办本科,又请来了徐春明这样的重量级院士坐镇,算是给东营教育打了一剂强心针。
一个地方的高等教育资源,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高度。看看青岛,引进了多少高校?再看看东营,连唯一的211都留不住,这差距不就出来了吗?
徐院士确实来得突然,走得也突然。但这三年,他硬是把一个刚转设的新学校带上了快车道。从零开始搞到年科研经费3200多万,从无到有建了7个省重点实验室,连硕士点都拿到手了。这成绩单,放在哪个新建本科院校都能拍胸脯自豪了吧?
**我常跟年轻老师们讲,高校发展最怕的是什么?是没有核心竞争力。**徐院士这三年干的事,说白了就是给学校找准了定位——紧贴石油化工和新能源,直接对接当地产业需求。学生毕业能进胜利油田、海科集团这些大企业,家长能不放心吗?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担心:院士走了,学校咋办?但冷静想想,徐春明当初来,主要是用他的学术声望和人脉给学校打基础。**现在基础已经打好了,班子也稳定了,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内涵建设而非外部资源争取。**这么看,交接班也是合理的。
我在东部某省高校待了大半辈子,见过太多学校为了争资源、上排名使出浑身解数。但说到底,一所高校的根本使命不是堆砌光鲜的头衔,而是培养符合地方需要的人才。山东石油化工学院这些年扎根东营,为当地培养了多少石化人才?这才是学校最大的价值所在。
院士校长固然重要,但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最终还是要靠制度建设和文化积淀。这点上,我倒是挺欣赏徐院士的做派——三年时间,把该建的实验室建了,把该引的人才引了,把路子指明白了,然后功成身退。
**高校发展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对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来说,徐院士这三年堪称起飞阶段的加速器。接下来无论谁来接班,只要沿着既定的应用型大学发展道路走下去,这所学校的未来,我是看好的。
**一所好大学的成长,不仅需要名人效应,更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和务实。**我相信,东营的教育追求不会因一个人的离开而停步,只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