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夏,上海市古美学校与香港优才(杨殷有娣)书院的师生跨越千里,以“紫荆”与“玉兰”为约,展开双向交流。从四月沪上非遗工坊的声声笑语,到五月香江科学馆的智慧碰撞,两地少年在文化浸润与思政教育中书写成长篇章。
文化浸润:根脉共承的家国情怀
香港少年在古美校园触摸皮影戏台的竹制幕架,沪上学子驻足九龙城寨的青砖灰瓦。白幕后跃动的《三打白骨精》剪影,与城寨墙垣下沪港少年合唱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声浪,在时空交错中叩响文化共鸣。
金紫荆广场的暮色里,五星红旗与紫荆花旗缓缓降落;古美校园的晨光中,空军官兵与学生国旗队共护国旗升起。两地少年仰望同一面旗帜,胸腔震颤着相同的家国心跳。
智慧共生:课堂内外的思维激荡
数学课上,香港学生拼接立方体探寻表面积奥秘,沪上少年以代数公式推导最优解,殊途同归的答案让几何之美跨越地域。
民乐教室内,二胡的《赛马》与琵琶的《彩云追月》交织,岭南童谣《月光光》的韵律悄然融入《茉莉花》间奏。在《流浪地球》读书会上,香港学子惊叹“带着地球流浪”的东方哲思,沪上少年用物理公式拆解行星发动机的可行性——文学与科学的光束在此交汇。
科创赋能: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香港科学馆内,电磁魔轮的嗡鸣与量子展台蓝光交织,少年们在“嫦娥探月”工程影像前驻足;沪上博物馆课程中,范寻灏老师用AI复原西汉铜镜透光现象,指导学生将文物科学原理转化为神话法器设计。
古美学子在金紫荆广场观察摩天轮力学结构,香港少年在古美公园镜湖进行皮划艇训练,沪粤双语的指令声与压水平衡技巧同步精进。
情感联结:市井烟火中的成长印记
沪港少年在家庭互访中交织文化血脉:朱家角石板路上,沪生教港友辨识青团条头糕;太平山顶夜色里,港生带沪友速写维港繁华。十八道虾饺纹路与三十二道小笼褶皱间,两地匠心化作味觉密码。母亲节晨光中,玉兰簪鬓紫荆映襟,少年们用画笔将外滩灯火与香江街景织成“沪港一家亲”的光影纽带。
两地的文化交流,十天的双向实践,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活肌理。从非遗面塑的指尖温度到编程代码的理性光芒,从豫园飞檐到九龙城寨砖瓦,两地教育者以“文化浸润—实践探究—价值塑造”的闭环,让少年在皮划艇的浪花间读懂协作,在降旗仪式的肃穆中领悟担当。当香港少年在外滩寻找东方明珠的倒影,沪上学子在太平山顶辨认紫荆花广场的轮廓——这跨越山海的凝望,终将汇成民族文化认同的璀璨星河。
供稿:区教育局
编辑:方佳璐
初审:岳顺顺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