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托孤刘禅于诸葛亮,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镇守永安。公元231年李严因运粮不济,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为推卸责任反而说诸葛亮擅自退兵,最终被废为平民。从诸葛亮的副手,到被废为平民,李严的悲剧全是咎由自取!


文武双全,刘备器重

不得不说,李严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可谓是文武双全。李严早期在刘表、刘璋手下都是地方官,治理地方都得到了能干的名声。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还和诸葛亮、法正、刘巴等人一起制定《蜀科》,说明他懂律法。


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队伍数万人,到达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和曹操鏖战,李严不待另外发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都四散逃命。不久,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


李严先后在刘表、刘璋麾下都曾任职,曹操南征刘琮投降,李严宁愿投靠刘璋也不愿意投降曹操;213年刘备和刘璋反目,刘璋派李严率军到绵竹抵挡刘备,李严直接投降刘备。李严这政治立场,绝对让刘备把他当成自己的铁杆,所以当刘备临终托孤时,抛开赵云、魏延、吴懿等人,选择李严做诸葛亮的副手。

争权夺利,得寸进尺

然而,李严虽然有能力,但他的性格也有问题。《江表传》记载:“严少为郡职吏,用性深刻,苟利其身。乡里为严谚曰:‘难可狎,李鳞甲。’”李严的同乡陈震,也曾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有鳞甲”,意思是说李严这个人性格高傲,有很强的权力欲望,不是安分的人。


成为托孤大臣之后,李严更是颇为自得,而且不满足自己的现有权力,得寸进尺对诸葛亮步步紧逼。具体表现如下:

1、公元226,诸葛亮进驻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


2、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九锡可不是什么好的暗示,自从王莽篡汉以来,臣子受九锡,下一步就是自己当皇帝了。李严这么做,无非是在试探诸葛亮,同时希望自己权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3、公元230曹魏大三路大军进逼汉中,为加强汉中防务,诸葛亮调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并且说司马懿已经开府治事了,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


拙劣表演,悲剧收场

诸葛亮是有大志向的人,他只想北伐中原匡扶汉室,所以对于李严多有所谦让。为了驳斥李严加九锡的建议,诸葛亮说如果灭了曹魏,就是加十锡又如何。而且李严的权力一直在加强,陈到任江州都督,归李严统属,后李严迁任骠骑将军,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


诸葛亮始终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认为自己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然而李严却步步紧逼,上演了拙劣的表演,逼的诸葛亮不得不出手。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李严听说军队已撤退,于是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


李严这是为了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他又上奏后主,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诸葛亮便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

不说由于粮草不济,导致诸葛亮没法继续和司马懿对抗,就是李严这番表演实在拙劣。有书信奏疏为证,李严空口白牙就想推卸责任,实在不像一个老成稳重的政治家。对于得寸进尺的李严,诸葛亮忍无可忍,于是上奏弹劾李严,后主废其为民。

诸葛亮对于李严还是比较宽容的,只是把他贬为平民。公元234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于是发病而死。李严生前也常企望诸葛亮会再次起用他,因为他知道除诸葛亮之外,其它的大臣不可能再用他,故此激愤发病,这实在是让人唏嘘……

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吕思勉《三国史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