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借力者明,借智者宏,借势者成。”

这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局限性,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智慧和形势。

人生路上, 会借可以让你峰回路转;互借会让你有无限可能。

会借,是人生加分项;互借,让人生路越走越宽阔。

人生最顶级的智慧,是互借。

01

互借,符合人际规则

一个小孩用力在搬一块石头,石头丝毫没动。

他去告诉父亲,父亲鼓励他说:“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能搬起来!”

孩子又试了一次,仍无法搬起石头,他对父亲说:“我已经尽全力了!”

父亲回答:“你没有拼尽全力,我在你旁边,你都没请求我的帮助!”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借助外力,能够让我们事半功倍。懂得会借,是一种觉醒,人生又向前走了一大步。

但是再深一步思考又不难发现,在这个故事中,主动让孩子借力的人不是外人,而是家人。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有多少陌生人,或者毫不相干的人愿意伸出援手,又有多少现成的天时地利等着我们享用?

换而言之,借力的前提,要为自己创造借力的条件,而重要的条件必然是别人也需要借助我们的力量。

正所谓:“想要取之,必先与之。”

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符合人性法则,才能让借力变得易如反掌,才能让借力在你来我往中循环往复。

“投之一木桃,报之一琼瑶”这不仅是善不善的问题,更是借力给力的课题。

世上从没有免费的东西,会借是本能,互借才是人际。

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可循,单方借力只能借得一时好处,终将在“借”的道路上穷途末路,而互借,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才能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



02

互借,一种高维认知

都知道《三国》中著名的“空城计”故事。

建兴六年的汉中战场,硝烟未散的西城门外,诸葛亮在城门楼焚香抚琴的孤影,定格成中国战争史上最富戏剧性的画面。

诸葛亮披着鹤氅,戴着纶巾,两个小童分站左右,悠然地在城门楼弹着琴。

城下,是司马懿的百万大军。

司马懿看到的不是空荡荡的城池,也不是诸葛亮的从容不迫,而是魏国朝堂密布的罗网。他在想,若在此刻擒杀诸葛亮,曹魏下一个要除的便是功高震主的司马家。

那时,城楼上飘摇的不只是琴音,更是两股势力心照不宣的默契:你借我存续的假象稳住军心,我借你存在的必要保全家族。

空城计,超越了简单的虚实较量,反应的是,高认知才能打败生存困境。

万事万物都是利害相生的,真正的智者,懂得登高望远,保持与外界平衡。在他们思维逻辑里,互借远比会借更高一筹,会借只能赢得一时,互借才能久久为功。

人生如棋局,高认知的人能看出几步,低认知的人只会看一步走一步。

不会借的人,往往因为只顾自己,从而养成单一占有思考习惯,最终被别人不动声色的淘汰。

互借的人,知道价值交换,懂得相互付出,不是见识辽阔,就是思维多元。



03

互借,才能行稳致远

春秋时期,楚国人范蠡,聪明睿智,文武双全,却未受到朝廷器重,因为楚国规定只有贵族出身的人才能做官。

后来,范蠡与同样不得志的文种一起投奔越国,被封为大夫。

选择比努力重要,聪明的人总能绕墙而行,奔向顺畅的道路。

在越国亡国之际,范蠡审时度势,为勾践出谋划策,让其入吴为奴,最后兵败吴国。

范蠡因此被封为上将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面对功成名就,一般人会像文种一样选择沉浸功名,自以为是。

而范蠡却选择远离越国,过起平凡生活。

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范蠡借助越国的资源,实现了抱负,同时越王借助他的才能也达到了目的。

这时,范蠡敏锐的嗅觉到,人的名声太响,功高盖主,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于是,范蠡给好友文种写信劝其离开,他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意思是,飞鸟没有了,好的弓箭只能被收藏起来了;兔子没有了,猎狗就只能被烹杀了。

文种听不进去劝诫,最终被越王勾践谋害。

范蠡隐姓埋名,之后在陶地开启了创业之路,成为富甲一方的响当当人物。

此时范蠡再次人间清醒,他以为,自己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借的是老百姓的利,理应还给他们,于是几次将家财散尽,慷慨解囊,救济贫民。

听过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想走得快,独自前行;如果你想走得远,结伴同行。”

人生路漫漫,利他即为利己。互借,才是人生王道;懂得互借,才能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道德经》有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帮人越多,自己越有;给人越多,收获越丰。

人的本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活在这个世上,没有人可以成为一座孤岛,懂得互借,我们的人生必将更加高远辽阔,人生路上的风景必将更加繁花似锦。

一位作家说:幸福不会轻易来敲门,而是你要亲手把它撞开。

余生,愿你做一个有光的人,照亮别人,愿你遇到有光的人,也被别人照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