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份,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相会。尽管是一场令人欢喜的相聚,但是两支队伍却面临着完全不同的现状。

红四方面军人马超过8万,每个人穿戴整齐,精神抖擞。

但红一方面军则非常狼狈,不仅缺少粮食弹药,连人马也不足两万,就连战士们身上的衣服都破烂不堪。



担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军长的王树声,就在这时对着红一方面军9军团团长罗炳辉非常不客气,甚至直接当着他的面嘲讽:

你还好意思当军团长,我要是你,干脆当个营长!

这是怎么回事?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矛盾呢?



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

1935年6月份,红一和红四方面军先后抵达进驻懋功。就算有国民党的强力围堵,红军的两大主力还是成功相逢。

当天晚上,两方军队举行了相聚后的庆祝大会,但是这一幕在红一方面军看来喜悦却并没有那么强。

两支队伍所处的地理环境、经历的战役不一样,使得会师时两军的人数差距相当悬殊。

经过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将近九万多的中央红军经历了长时间、长途转移导致他们的损失极为惨重。



红一方面军剩余的人马不足两万,粮食弹药几乎都已经没有了。战士们也因为长期的奔波而面容枯槁,身上的军装破烂不堪。

反观红四方面军的士兵却神采奕奕,穿戴整齐,他们的人马多达8万,也不缺武器和弹药。

这样悬殊的差距让很多人疑惑,王树声也是其中一个。

眼看着一个军团只剩下一个营的人数,王树声虽不明白其中的过程,但是心里也愤愤不平。

于是直接对着罗炳辉说道:堂堂的军团长,怎么到了这样的境地。要是我,干脆当个营长算了!



这样的话一说,也让罗炳辉心里很不好受,但是王树声说的也是事实。

他眼下的兵也就只够当一个营长而已。因此他也只能摇摇头,并没有回应王树声的讽刺。

那么,罗炳辉究竟经历了什么,怎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呢?

罗炳辉经历了什么

事情还要从1933年说起。

这一年,罗炳辉升职成为红九军团的军团长。随后他接到命令,需要率领红一军团在温坊歼敌。



罗炳辉的枪法出神入化,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反应,击中目标。

在这一场战役当中,他们歼敌数千人,取得了胜利。

只不过这样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反围剿的失利,中共苏区的环境变得异常危险。

很快,中央决定要选择主力军进行长征。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些部队要掩护着主力部队,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任务。

在众多军团当中,中央选择了罗炳辉带领的红九军团,他们能打能防,在狙击敌人方面经验十足,因此被安排到左翼。



他们的任务是打开前进通道,抢占红军路上的战略要点,适时的对敌人进行狙击,掩护大部队向前。

随后,罗炳辉立刻开始了部署和行动。

他带领着部队一路前行,数次与敌人展开交锋,只为保护大部队的安全。

同时,他们还会接到一些突发的狙击任务。

1935年,当时他在娄山关狙击国民党,对方派出了4个师的兵力,但是他带领的部队人数却不够。



关键时刻,罗炳辉迅速分析地形,果断制定策略,率军抢占险要点,同时安排兵力协防,对敌人进行打击。

虽然对方人数众多,但他们还是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保证任务的完成。

但是每经历一次战役,他就失去几名战友。

随着红军的主力一步一步的撤离,遵义大部队马上要渡过乌江。



为了顾全大局,罗炳辉搞出极大的阵仗,成功吸引来对方的火力,帮助红中央红军主力能够顺利的渡过乌江。

只不过,当他们吸引来火力之后,再想要撤退回到乌江边渡江的时候却过不去了,在这危急的时刻罗炳辉没有放弃,凭借着自己的经验以及对云贵川地形的熟悉,他带着部队在敌人的围堵下艰难的反击和撤退。

最终他们摆脱了危险,重新赶上了主力部队,损失也十分惨重。



但罗炳辉时刻牢记自己的任务,仍然安排部队执行防护阻击的工作。好不容易在辗转多地之后,他们艰难到达了西昌,和红军的主力顺利会师。

这时他所剩的人马已经寥寥无几,而且他还在这个时候雪中送炭,向损失极大的中央上缴了十几匹骡马,三万多银元。

这就是为什么罗炳辉带着部队前来的时候,状况会这样的惨烈。

当时还年轻的王树声也没有想到,对方经历了这样的苦战。



王树声与罗炳辉不同的早期经历

在年龄上,罗炳辉大王树声8岁,比他有更多的经验,性格也更加沉稳。

相反,王树声脾气大,在我中央军团当中是非常出名的。而且他爱憎分明,对待战友和同志有的时候情绪化比较严重。

两人在此之前交集并不多。王树声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他也接受比较好的教育。

18岁的时候,他甚至完成学业后成为了一名家乡学校的校长。



在当老师的期间,他了解到马克思列宁思想,并且顺利的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第二年6月份,王树声带着农民武装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回击,参加了黄麻起义,成为了人民军队的一员。

之后,他就进入了红四方面军,跟着徐向前和张国焘一起打仗。

而罗炳辉却并不是如此,他1897年出生于云南,小时候家里比较贫困没有钱供孩子们上学。



罗炳辉只好四处讨生活,因此从小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使得他在长大之后就渴望进入革命的道路,只不过他走这条路也并不顺。

18岁那年,他走了几百里的山路,才加入了部队。

直到1927年,他在南昌碰见了朱德之后,才得以找到了革命正确的方向。

1929年,罗炳辉当上了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五团的团长,为革命根据地的稳固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成为了红一方面军的一名大将。



要不是这一次的相遇,罗炳辉和王树声都没有相遇的机会。

不过,王树声也没有想到,仅仅两年之后,1937年的3月,他也经历了这样的惨败。

西路军的溃败相当惨烈,当时全军覆没,他一个人死里逃生回到延安。



经过这一系列挫折,他也明白了许多,成熟了许多,更体会到了当时罗炳辉的红九军团缩减到一个营的军力是有多么痛苦。

之后的两人仍然尽心尽力的为我党拼搏在一线,尤其是罗炳辉成为新四军的一员之后,他多次带领部队与敌人殊死搏斗。



在抗日战争期间更是倾尽所有,但是由于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高负荷的工作,使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在指挥的过程中,他多次因为高血压而昏迷。

1946年6月份,罗炳辉由峄县返回临沂途中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49岁。

听到罗炳辉英年早逝的消息之后,王树声再也忍不住自己悲伤的情感。

他跟周围的战友说:罗炳辉离开的太早了,他一直心心念念想着见到他,要跟他说一声对不起,现在也没有机会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