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下旬,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西路军左支队军长程世才带着一千多人艰难转战祁连山,取道甘西前往新疆。



程世才

祁连山人迹罕至,气候恶劣,四月的天气依然寒风呼啸,冰天雪地。

千余名战士忍着饥饿和寒冷,爬冰卧雪,食不果腹,以惊人的毅力翻过数座山峦雪峰,又涉过寒冷彻骨的疏勒河激流,终于走出了祁连山腹地。

此时,离他们进山已经过去了43天,部队也只剩下903人。进疆之路迢迢,左支队却已经人困马乏,陷入了山穷水尽的绝境。



生死攸关之际,一位道士站出来慷慨解囊。他倾其所有,让左支队得到了给养补充。

那么,有了道士的帮助,左支队能否走出困境?这位正义慷慨的道长又是谁?

绝处逢生:郭道长仗义相助

1937年4月24日,甘肃省万佛峡榆林窟道观。

青烟袅袅,清音阵阵,穿着道袍的郭元亨道长背着手,慢悠悠地踱步至道观后的小树林,一边散着步,一边低头思考,嘴里念念有词。



郭元亨道长

突然,一声大喝从前方传来:“道长!”

郭元亨吓了一大跳,他抬头看去,就看到了三个灰头土脸的人。

这三个人的状态都不怎么好,衣衫破旧,面黄肌瘦的,看向郭元亨的眼神里都带着光。

郭元亨被看得头皮都炸起来了:荒山野岭的,这几个人为什么出现在这里?怕不是打家劫舍的土匪吧?

想到这里,郭元亨拔腿就跑。他的身后,三个人急了,其中一个年岁稍长的人当机立断地出声:

“道长,天还没亮就打扰您真是抱歉。我们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行军路过贵地,不是什么坏人,请道长放心。”

说完,还真诚地作了个揖。

郭元亨停住脚步细细看去,发现这三个人虽然很落魄,但眼神清亮,一身正气,确实不像土匪。



郭元亨有些赧然。他挽起袍袖,又是打躬又是作揖,颇为内疚地开口:

“贵军含辛茹苦,历经艰险才远征于此,如有不便之处,请直言相告,贫道一定全力相助。”

之前说话的那个人三两步跨上前扶起郭元亨,说起了红军的难处。

原来,这位年纪最大的人就是西路军左支队军长程世才将军。一个多月前,他领导左支队转战祁连山,赶赴新疆休整。

因天气恶劣,环境闭塞,部队早已断了补给,在祁连山中弹尽粮绝地穿行了40多天。

目前,左支队已经陷入了衣食短缺的困境,急需补养。否则,能不能走到新疆还真不好说。

说完后,程世才叹了一口气,看向卧在河滩上的战士们,语气坚定:

“如果没有补给,我们的处境将非常危险,请道长务必帮忙筹措物资,挽救革命队伍!”

程世才语气恳切,郭元亨也动了恻隐之心,但他没有立刻答应给红军筹粮,原因很简单:他不信任这支军队。

郭元亨出身贫寒,经历过多次战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他之所以出家,也是为了逃脱反动政府的兵役。

在郭元亨眼中,军人不等于好人,他也不能确定,红军就是正义之师。所以,筹粮一事,还需从长计议。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郭元亨改变了想法。

到达甘西的左支队战士一共有903人,他们分成三个大队,在蘑菇台子的环形山下安营扎寨。



蘑菇台是祁连山余脉谷地间的一片小绿洲,属于榆林窟道观的庙产。平时,郭元亨和两个徒弟就在这里种田、养殖,香客和过路的商人也经常在此歇息。

红军选择在蘑菇台休息,郭元亨并不意外。他意外的是,这些红军特别老实,他们不大声吵闹,做起事儿来有条不紊,看起来就是人狠话不多的类型。

而且,他们不进道观,也不惊扰神龛,就连民房也不肯进,晚上就窝在山崖边和树丛中睡觉。

饶是郭元亨不太信任红军,看着也倍感心酸。

这些战士们大多都很年轻,他们神色憔悴,穿着五颜六色的破衣烂衫,有的身上裹着一张生羊皮,有的脚上包着一块破布片,饿得脸颊消瘦,却硬撑着不打扰他。都是一群好孩子啊!



当晚,郭元亨就腾出了河边的一间磨坊和两间库房给红军住,还给了他们一些粮食和清油。做完这些后,郭元亨下定决心,要倾尽所有,帮助红军。

“贵军纪律严明,以礼相待,虽潦倒受困于此,却对神佛毫不相欺,真乃天降义军也,贫道见之,深感敬佩!”

郭元亨虽是山野道人,但他也分得清好坏。看到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他打消了心中的怀疑,真心实意地为红军筹粮。

山中生活清苦,郭元亨和徒弟基本靠庙产度日,加上香客的接济,生活还过得去。真金白银可能拿不出太多,但粮食和牲畜却是绰绰有余。

“扶助义军是我道门责无旁贷的义务,贫道愿奉上粮食和牲畜,以解贵军燃眉之急。”郭元亨对着程世才作了一个揖,表示筹粮这事儿,交给他办就行。

揽下了这个重要的任务,郭元亨很快就叫来两个徒弟,三人清点了一下道观的“库存”,掏空家底给左支队筹了一大堆宝贵而丰富的物资。

这些物资包括四千余斤小麦,一千余斤面粉,四百余斤黄米,三十余斤胡麻油,还有四袋硝盐,三十头羊,两头牛和一头骡子。



被饥饿折磨多日的战士们看到这些物资,兴奋得两眼放光:终于可以吃一顿饱饭了!程世才也喜笑颜开,对身边的官兵说:

“郭道长很好,给了我们很大帮助,真是雪中送炭呀!”

当然,红军也不会白拿这些物资。程世才让参谋将这些粮食和牲畜列成清单,亲自核对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在清单上签下了“程世才”三个字——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借条”了。

程世才双手捧着“借条”递给郭元亨,让他妥善保存,接着又代表西路军左支队全体指战员向他表达了感谢。

程世才告诉郭元亨,未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一定会胜利。到那时,不管他在不在,郭元亨都可以拿着这张条子找到革命队伍,悉数拿回借给红军的粮食和牲畜。

郭元亨没有接“借条”,脸上也露出了不赞同的神色:

“出家人以行善为本,怎么能斤斤计较,以期相报呢?”

郭道长大义,这“借条”却不得不收。程世才好一番劝说,最终以“做个纪念”为由,才让郭元亨收下了“借条”。

这天半夜,左支队的战士们整装待发,即将踏上凶险的西征之途。部队出发时,郭元亨和衣相送,走出很远一段路后都不肯回去。

夜半时分更深露重,为了郭元亨的身体健康,程世才再三劝阻,郭元亨才停住脚步。他面有不舍,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说:

“贫道就送到这里了,望贵军一路保重。”

程世才重重点头。他握住郭元亨的手,郑重道别之后才小跑着追赶大部队。



红军走后,郭元亨小心翼翼地把那张“借条”藏好。此时的他,为帮助了红军而感到骄傲和高兴。

他没想到,自己的“日行一善”,会在不久的将来牵扯出一桩关乎生死的祸事……

念念不忘:双向奔赴的鱼水情

告别郭元亨道长后,获得补给的西路军左支队如获新生。他们不畏艰险,孤身西进,在茫茫的戈壁中和敌军英勇抗争。

短短几天时间,左支队就历经了安西、白墩子、红柳园等战斗,大部队于1937年5月1日抵达甘肃和新疆交界处,同时也是新疆东部的重要门户——猩猩峡。

这一天,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陈云和滕代远派来了四十辆装着食物和药品的汽车来到猩猩峡,迎接风尘仆仆的左支队,还传达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怀和慰问。

左支队的战士们见到了党派来的亲人,又受到了毛主席的慰问,个个欢呼雀跃,连日作战和赶路的疲惫一扫而空。

5月4日,左支队和中路支队共400 多名干部战士从猩猩峡出发,途经哈密、吐鲁番和鄯善,雄赳赳气昂昂地朝着迪化而去。

至此,历史上悲壮无比的西征历程正式结束。

然而,属于左支队的考验过去了,属于郭元亨道长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程世才走后不久,驻守在安西县的马家军就闻风而动,大张旗鼓地搜捕掉队的红军战士,同时报复那些救助过红军的老百姓。给左支队筹措物资的郭元亨,自然也在报复之列。



马家军派出一支小队赶到蘑菇台,如强盗一般闯入道观翻箱倒柜,将值钱的东西搜刮一空。程世才给郭元亨的那张“借条”,也被马家军搜出来了。

这下子,郭元亨的“罪名”算是彻底坐实了。马家军不顾及郭道长的出家人身份,直接就将他绑了起来关到审讯室里,用马鞭抽,用油火炙烤,非要让他“认错”不可。

郭道长受不了酷刑,多次昏死过去,又被凉水浇醒。

为了保命,他在马家军的逼迫下拿出了积攒多年的积蓄,用三两黄金和一百块银元为自己“赎身”,侥幸逃过一劫。

遗憾的是,那张有着程世才亲笔签名的“借条”被马家军撕碎了,还是当着郭元亨的面撕的。

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让郭元亨一病不起,卧床休养了几个月才逐渐康复。然而,他的厄运并没有结束。

榆林窟有一稀世珍宝,名为象牙佛。为保护这个宝物,榆林窟道观的前两任观主都被土匪残忍杀害,其中就包括郭元亨的师父马荣贵



马荣贵临终之前对郭元亨说,象牙佛是榆林窟道观的镇观之宝,不到太平盛世,不得出世。

郭元亨谨记师父的遗嘱,将象牙佛藏在卡房子山的山鹰窝里。除了他,谁都找不到。

1940年,马家军为了得到这个宝物,对郭元亨严刑逼供。他的胸腹被烧伤,左臂也被打残,却依然闭紧嘴巴,不肯透露象牙佛的下落。



后来,郭元亨又多次遭到地方官僚的重金利诱和权势威逼,但他都没有妥协,用生命守护着国之重宝。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全国各地都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郭元亨也如获新生。

他想起之前那支训练有素的红军队伍,再次无比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救星。

郭元亨跑到山鹰窝里掏出象牙佛,心甘情愿地将他精心保护多年的宝物捐给了国家。

为了感谢郭元亨帮助红军和捐赠文物的义举,甘肃省政府每个月都给他发工资和粮食,敦煌文物研究所也聘请他为榆林窟文物管理员,负责管护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榆林窟,相关待遇都按国家干部的标准来。



此后,郭元亨又先后担任甘肃省人大代表和甘肃省政协委员,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光和热。

此时的郭元亨,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唯一让他放不下的,就是多年前帮助过的那支红军队伍。时过境迁,不知那位谦逊有礼的军长,过得如何呢?

郭元亨动用了他所有的人脉,想方设法地联系程世才。幸运的是,这份念念不忘最终被捕捉到了。

1961年12月,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的程世才中将给郭元亨写了一封信,再次感谢他二十多年前对革命的帮助。



得知郭元亨被选为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程世才也很高兴:

“能为人民做些事,这很好。”

最后,程世才表示,如果他有机会去西北,一定去拜访郭元亨。

这封信到达郭元亨手里时,装甲兵政治部也致函安西县政府,证实了郭元亨在革命艰苦的岁月里帮助红军的事实,并表示:

“郭元亨老先生帮助了红军,实为可贵。”

在政府的特意关照下,郭元亨生活顺遂,得以安度晚年。

1976年7月8日,郭元亨逝世,享年80岁。

如今,我们再去蘑菇台,可以看到当年的道观旁边,有一座西路军纪念馆。



这里陈列着郭元亨道长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还有程世才将军和装甲兵政治部写的那两封信,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郭元亨和西路军的故事充满了温情,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们就是双向奔赴,一方心怀家国大义,慷慨解囊助红军脱离困境,一方知恩图报,始终牢记这份恩情,护恩人下半生无忧。



这份双向奔赴的鱼水情不仅存在于郭元亨和西路军的故事中,还存在于千千万万名群众和革命战士之中。

正是有了百姓和战士的守望相助,才有了革命的伟大胜利,有了如朝日般冉冉升起的新中国。

信息参考

1. 人民政协网-郭元亨道长援助红军的往事
2.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郭元亨
3. 人民网-解密:西路军余部的悲壮历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