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革命元老李卓然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躺在病床上的他似乎心有不甘,眼神中透露着无奈和遗憾。
一旁的几个孩子见状连忙询问缘由,只听李卓然颤抖而缓慢地说道:那年,毛主席北上,没有叫上我!
虽然他说得没头没尾,但大家都知道这说的是什么事,已过去了55年,没想到仍是心结。在场的亲属都忍不住落泪,而据李卓然几个子女回忆,这是父亲临终交代的最后一句话。
曾经李卓然也是毛主席极为亲近之人,担任过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办公室主任、中央局代秘书长、红5军团政委,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主席复出。
可在著名的草地分兵中,李卓然却做错选择,重回中央后被连降8级,影响了一生。最后的遗言,是在解释当初那样做的原因,不过事情究竟如何呢?
一、早期的傲人资历
李卓然是湖南湘乡人,1922年在法国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入党时间比许多元帅还要早。
1929年回国后,他就在上海临时中央军委工作,主持翻译苏联红军的条例和命令,并协助统筹整体的军事任务。
次年他奉命进入中央苏区,历任红军司令部总直属队总支书记、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办公室主任、中央局代秘书长、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
这些职务足以体现李卓然的能力,以及与毛主席之间的亲密关系。第四次反“围剿”前,毛主席被解除了实权职务。
主席后来自嘲过“我这个菩萨,过去还灵,后头就不灵了。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此语可看出当时处境之艰难,基本没人想沾上关系。
但是李卓然却不在意那些外界压力,他多次登门探望主席,安慰说总会雨过天晴的。在那个环境下敢这样做,他还是很有勇气的。
因为李卓然有留苏背景且能力很强,他倒没有被影响到,长征前夕还被任命为红5军团政委,与军团长董振堂一起率部充当全军后卫。
湘江战役时,红5军团伤亡特别大,34师几乎全军覆没。这个战果让军团政委李卓然非常痛心,他找到仍受冷遇的毛主席述说不满:
“现在形势很严峻,战士们对中央的指挥很有意见,这种局面,不能继续下去了啊!”主席点头,认为一定要召开会议商量对策,到时让李卓然等前线指挥说明情况。
后来,李卓然就成为遵义会议的参会代表之一,为毛主席复出投上坚定的一票。
在长征的过程中,敌人“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垫后掩护的红5军团付出重大牺牲,董振堂和李卓然都得到多次称赞。可是,在后来的草地分兵中,董、李的态度截然不同。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革命势力为之一振。然而,喜悦只是短暂的,四方面军领导人老张见中央虚弱,竟生出无端野心,不断索取权力。
对于他的要求,中央大部分都答应了,但原则性的问题还是没有妥协。老张见大家都在一起,不便使坏,就假装同意北上,等待时机再发难。
随后两大方面军混编成左、右两路军分开北上,左路军下辖红四方面军的红9军、红31军、红32军及红一方面军的红5军、红32军、军委纵队一部,主要领导人是朱老总、刘伯承、老张等;
右路军下辖红一方面军的红1军、红3军、军委纵队大部及红四方面军的红4军、红30军,主要领导人是毛主席、周总理、徐向前、陈昌浩等。
当时红一方面军的“军团”番号统一变为“军”,红5军就是原红5军团,红32军就是原红9军团,他们在老张掌控的左路军中,处境非常尴尬。
尤其是老张要强行南下、中央被迫率红1军红3军和军委纵队单独北上后,左路军中的高级干部情况更不妙。
人在屋檐下,站出来反对的人少之又少,红5军军长董振堂表示要率部去找中央,被老张的亲信黄超打了耳光。军级干部都是说打就打,其他人就更不敢出声了。
大军被挟裹至四川理番卓木碉时,老张召开了一个性质很恶劣的会议,宣布“另立”。
他知道如果仅有自己亲信站台,那就是场独角戏,别人会不服,因此他就找了几个原红一方面军的高级干部出来泼脏水,以此体现自己的“合法性”。
徐向前元帅后来在回忆录里就说过:当时气氛很沉闷,谁也不想出头。于是张指定一方面军的干部发言。这几位干部列举了一些具体事例,讲得很激动。四方面军的同志闻所未闻,不禁为之哗然。
另外还有几位四方面军的亲历者也记录过类似的情况,话里的“这几位干部”指的是原红9军团政委何长工、原红9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原红5军团政委李卓然、原红5军团工作部部长邵式平。
原先的两个军团,军政四位首长,只有董振堂一人顶住了压力。而这种时候,越跟中央亲近的人造成的破坏力越大,李卓然在卓木碉会议上的发言误导了不少人,成为历史的遗憾。
后来李卓然担任过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西北局委员、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西征之时又出任西路军政治部主任,得到了重用。只不过,他权力巅峰也仅限于此了。
西路军失败后,李卓然费力突围到新疆,等辗转至延安之际,已无法再接触一线指挥,并且1938年的西征工作会议,李卓然西路军工委书记职务被撤销,改任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科长,相当于连降八级。
自此,李卓然就长期从事宣传方面的工作。因脱离了军队,1955年没有参与授衔。
不过在同年,中央考虑到李卓然历史贡献突出,准备让他享受副总理的行政待遇。李卓然听闻此事后,主动要求降一级,最终组织采纳了他的意见。
如果不是那次走错路,按照原先的发展路线,李卓然其实有机会被授大将,奈何啊,所以晚年他自己也没有释怀,临终前还在说及此事。
话说回来,当初李卓然深得中央器重,为何要那样做呢?其实不外乎两个原因,一就是他自己说的中央单独北上,没有等他们,这些被留下的让感觉被抛弃了。老张在回忆录里也这样说过“私率一、三军团北上,却并未通知他们,一致表示愤慨”。
这其实也没办法,中央自身都很危险,北上途中都出现了李特追赶事件,再等恐怕自己都走不了。
二是承受了压力,自身又无法看到长远的事。老张心狠手辣,不配合的人要面临的情况非常危险。
而且老张兵强马壮有八万余人,一方面军当时非常虚弱只有万余人。如果不从后世看,仅站在李卓然当事人的角度,大概率会认为实力强的更有希望,所以才稀里糊涂就那样做了。
对比之下,董振堂这个宁都起义才参加红军的坚定革命者,真是难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