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 年春节前夕,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细雪掠过北京的街巷。
某部队门口,一位身着洗得发白中山装的老人,正裹紧褪色的围巾,在寒风中静静排队。
他不时跺着冻得发麻的双脚,摘下手套呵出白雾搓揉发红的双手,全然没有开国大将的威严气势。
当年轻的哨兵拦住他例行检查时,老人只是温和地笑了笑,接过登记表,用略微颤抖的手认真填写 。
这位老人,正是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王树声,而他此番前来,只为看望在部队服役的女儿王四毛。
寒风中的排队的父亲
那天清晨,部队大门外早已排起长队,等待探望亲人的家长们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霜花。
王树声默默排在队伍中间,看着前面抱着棉被的农妇、拎着特产的工人,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缩影。
轮到他时,哨兵并未认出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的老人,只是按照规定请他排队填表。整整一个多小时,他始终安静等候,期间有年轻战士见他年事已高,想让他优先登记,却被他笑着婉拒:“大家都在等,我怎能搞特殊?”
当王四毛匆匆赶来,看到父亲冻得通红的脸颊和微微发颤的嘴唇时,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王树声却笑着拍了拍女儿的肩膀,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布包着的油纸包:“知道你爱吃老家的麻糖,特意让你妈寄来的。”
父女俩坐在部队大院的长椅上,寒风卷起衣角,王树声仔细询问女儿的训练情况,得知她在通讯兵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时,这位向来严肃的父亲眼里满是骄傲:“好,就该这样,只有放下身份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这次探望,直到王树声离世后才被世人知晓。人们惊叹于这位开国大将的低调,更被他始终如一的自律精神所打动。而这份精神,早在战争年代便已深植于他的生命中。
铁面无私的人民公仆
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先后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国防委员等重要职务。但无论身居何位,他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对自己和家人要求极为严格。
这让人不禁想起包拯 “不持一砚归” 的典故,王树声同样以 “为官清廉、不谋私利” 为准则,为世人树立了榜样。
得知他在北京当了大官,不少家乡的亲戚朋友纷纷找上门来,希望能谋个好差事。1952 年的一天,王家小院被一阵喧闹声打破,二十多位乡亲挤在院子里,七嘴八舌地诉说着来意。
“树声啊,你现在是大官了,给咱在城里找个差事吧!”“对呀,让孩子们也跟着沾沾光!”
面对这些期盼的目光,王树声神色凝重地说道:“当年我们闹革命,为的是让全天下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享福!党和国家把权力交给我,是让我为人民服务的,不是用来谋私利的!”
随后,他耐心劝导乡亲:“新中国成立了,到处都有机会,只要肯下力气,还怕过不上好日子?总想着走捷径,可不是咱们庄稼人的本分。”
在他的影响下,王家亲属始终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弟弟在老家务农,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未向哥哥开口求过任何帮助。妹妹嫁人生子后,过着平凡的生活,连孩子上学都是自己四处奔波。
有人劝他:“你稍微帮衬一下,他们的日子能好过不少。” 王树声却摇头拒绝:“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管不好,我还怎么去为人民掌好权?”
公私分明的生活准则
在生活中,王树声始终坚定地坚守着公私分明的原则底线 。按照相关规定,以他的职务级别,除工作专用车辆外,本可额外配备一辆生活用车,以便家人出行。
但王树声毫不犹豫地婉拒了这一安排,他诚恳地说道:“国家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有诸多困难亟待克服,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仍需全力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能谋求特殊待遇呢 ?”
正因如此,直至他离世,家中都仅有一辆用于工作的车辆,并且严格限定其仅能用于公务。
王树声平日里常对家人念叨:“咱们家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绝不能凭借我的身份去谋求特殊照顾 。”
在他长期的言传身教之下,子女们自幼便养成了独立自主的品格。儿子参军之时,王树声特意郑重地叮嘱他:“到了部队,就得踏踏实实地从最基础的做起,千万不能跟别人透露你爸爸是谁,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
此后,子女们无论是在求学阶段,还是步入工作岗位,都始终严格遵守父亲的教诲,从未向他人提及自己的父亲是开国大将,而是如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般,依靠自身的努力拼搏,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
小女儿王四毛在部队服役期间,始终以一名普通士兵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每天天还未亮,她便早早起床投身训练,当别人结束训练休息时,她还在刻苦钻研通讯技术。
有一次,部队接到紧急任务,需要有人连续值班三天三夜,王四毛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接下这项辛苦的任务。
春节期间,本可申请休假回家与家人团聚,但她考虑到部队任务繁重,经过一番思考,最终还是选择坚守在岗位上。
王树声得知女儿无法回家后,第一反应并非利用职权将女儿调回,而是亲自前往部队探望。在他的心中,亲情固然无比珍贵,但原则问题绝不容许有丝毫动摇。
多年之后,王四毛回忆起这些过往,感慨万分地说道:“父亲从未刻意给我们讲过什么宏大的道理,但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真切地明白了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
从寒风中排队的普通父亲,到铁面无私的开国大将,王树声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