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西征的故事,大家肯定都看过不少了。作为人民军队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征程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意义而备受老百姓的关注。
当年,从西路军中顺利返回延安的将领们对于西路军的经历都有很多回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为大家拼凑起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西路军在外无援军、内无补给的绝境当中,面对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马家军,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英勇血战。虽然遭遇了极大的挫折,但是依然有不少人通过各种形式突出了重围,陆续返回了延安。
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述一段开国大将王树声的回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西路军那段令人动容与扼腕的壮烈悲歌。
1937 年 3 月 14 日,在肃南红湾寺镇隆畅河畔,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石窝山召开了最后一次军政委员会。
鉴于当时岌岌可危的形势,西路军首长们为了尽可能地保存革命火种,决定分兵突围。其中王树声率领右支队约500人向右翼突围,李先念率领左支队约1000人向左翼突围。
王树声明白,虽然他们此行名义上也是突围,但是更重要的任务是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为左支队的突围创造条件。
王树声
3月15日,王树声率领着右支队一路疾行,当抵达黄番寺地区时,被他们一路吸引而来的敌人已将包围圈缩到极小。王树声望着周围人多势众、凶相毕露的敌人,知道队伍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时刻。
他屹立于队伍的最前方,以极其坚定的眼神审视部队,说道:“同志们!我们是英勇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今天,敌众我寡,我们只能向死而生!如果我王树声不幸牺牲了,请突围出去的同志告诉毛主席,我没有给他丢人!”
随后,王树声左手高举配枪,右手抽出大刀,怒吼一声:“中国共产党万岁!冲啊!”
司号员紧紧跟在王树声身后,用尽全身的力气,吹响了他司号生涯最为嘹亮的一次冲锋号!
战士们手中的大刀寒光凛凛,双眸之中则怒火熊熊。在王树声的身先士卒下,每一个人都无所畏惧,迎着敌人的子弹冲了上去。
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在王树声身边倒下,鲜血飞溅,一瞬之间就将大地染成了红色,硝烟味混合着血腥味弥漫了整个黄番寺。
在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后,王树声带着约200名战士突出了重围。
但是,他们还没有走出去多久,又被马家军的两个旅包围。
虽然已经精疲力尽,但是王树声继续鼓舞战士们道:“不要放弃,我们这里多坚持一分钟,左支队那里就减少一分钟的压力!”
于是,战士们紧咬牙关,继续用尽一切办法去战斗。他们的子弹打光了、大刀砍卷了,就用石头砸,用牙齿咬!
在战士们以命搏命的战斗精神下,敌人的双眼中暴露出了惊恐,在他们面前的仿佛不是凡人,而是一个个用钢铁铸成的斗士。
而西路军战士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决不放弃!
最终,王树声及一百多名战士带着牺牲战友们的信念成功突围,继续踏上了艰难的征程。
王树声带着这一百多位战士进入了祁连山,决定以游击战的方式与敌人周旋。在大山中,他们的处境依然艰难。粮食耗光还能通过树皮、野草充饥,但是衣物的破烂不堪,却令他们难以抵御寒冷。
战士们就这样苦苦支撑着,在这片苦寒之地,6月份才刚刚暖和起来,而此时已经只剩下30多人了。
可是,气候变暖对双方都是有利的。马家军也开始加紧了对西路军的搜寻,杀气再度弥漫在了战士们的四周。
6月的一天,王树声和战士们在路过一个山头时,与马家军狭路相逢。
几乎就在双方打照面的一瞬间,敌人的子弹就立刻密集地扫了过来。
王树声赶紧指挥战士们边打边撤,当他从这次遭遇战中脱险时,身边就只剩下十人了。
王树声明白,敌人已经加大了搜寻力度,他们这十人是很难继续在山中坚持的。在经过反复权衡后,他决定在敌人尚未集结起重兵之前,先声夺人,杀出去!
为此,王树声将队伍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负责在山中佯动吸引敌人注意力,他自己则带着另一支部分向山区边缘突围。
王树声的这一战术很成功,他带着仅剩的五个人,终于走出了山区,进入了腾格里大沙漠。
然而,令王树声没有想到的是,即便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马家军依然阴魂不散。
马家军
由于沙漠的夜晚特别寒冷,战士们在进入沙漠的当天夜里,升起了火。可是,这火光却引来了马家军的一支骑兵。
当王树声发现敌人骑兵靠近时,他赶紧下令扑灭火堆。但是为时已晚,敌人根据大致方向,摸黑冲进了他们的宿营地。双方在如墨一般的夜色中激战,王树声在警卫员的殊死掩护下,杀出重围。但是,当清晨的阳光照下,王树声身边已经没有一个人,任凭他如何寻找都找不到。
就这样,王树声孤身一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沙漠之中行进。早晨的沙漠气候还算可以忍受,但是当时间进入中午,火热的太阳无情地暴晒着王树声,令他体力越来越不支。
突然,一阵狂风呼啸而起,随之卷起漫天黄沙将他吞噬。当狂风退去时,王树声已经倒在了一个沙坡上,浑身是血,失去了意识。
王树声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昏过去了多久,只知道醒来时,已经被一个名叫俞学仁的老汉给救起。
俞老汉把王树声扶回了家中,不仅精心为他治疗伤势,还把家里的羊杀了给王树声补身体。当俞老汉得知王树声是红军将领后,更是对他肃然起敬,甚至表示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是,王树声心系革命,婉拒了俞老汉的好意。
在王树声养好伤后,他穿上俞老汉儿子的衣服,扮成牧羊人,在俞老汉的一路护送下,返回了陕北并找到了组织。
王树声对俞老汉的救命之恩非常感激,在与俞老汉分别时,王树声没有什么好送的,就将母亲交给自己的一枚金戒指给了俞老汉,并答应他在革命胜利后一定回去找他。
之后,王树声在组织的安排下前往了延安。在见到毛主席后,他向毛主席详细汇报了西路军作战的经过,从石窝分兵的艰难抉择,到祁连山的艰苦游击战,再到自己返回延安的种种经历。
毛主席
汇报完后,王树声深深地低下头,流下了泪水,他悲痛地对毛主席说:“是我在指挥上存在不足,才导致了同志们的牺牲,我愿意承担所有责任!”
毛主席听后,点起了一支烟,然后陷入了久久的沉默。在将那支烟抽完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王树声说:“王树声同志,你没有责任……现在,你先到抗大学习,为今后的战斗储备知识。”
王树声则坚定地回答道:“主席,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努力学习,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之后,王树声进入了抗大第三期学习,后又转入马列学院第一期学习。
在毕业之后,王树声被委以重任,不管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建国后,王树声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依然记得自己当年的承诺,多次派人寻找俞老汉。但由于俞老汉只是个普通的牧羊人,没有留下详细的地址和联系方式,王树声始终未能找到他。
在看完王树声的这段回忆之后,笔者陷入了感动与惋惜的双重情感之中。感动的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之中,西路军的战士们依然能不忘初心,以超越凡人的意志力与反动势力抗争,即便牺牲也不愿背弃自己的信仰。惋惜的是,西路军的牺牲实在太大,数不清的英雄儿女埋骨他乡,革命力量的损失不可估量。
但是,历来革命都是要流血的,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翻越三座大山,就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存在。毛主席曾有诗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如果没有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无法唤醒国人的反抗精神,就不会有如今全新的社会制度和稳定安全的生活。
如今,也许大家在现代生活中会遇上种种不如意,也会觉得这个世上有很多不公平。但是,请不要忘记,曾经的旧社会就连这种不如意都不会给你,你甚至连感受不公平的机会都没有。请大家永远不要把自己代入到地主、军阀或者政客的身份当中,如今的中国人大多数都是农民的后代。是烈士们的前仆后继让我们翻了身,是他们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的新生活。请大家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生活,千万不要堕入那种毫无根据的臆想当中。
笔者是农民的孩子,笔者的生活也总有很多不如意,但是我过每一天都在感恩先烈,因为如果没有他们,我有可能连认字的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