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发展出了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对比一下各野战军兵力、歼敌数量和解放国土。
第一野战军
兵力数量:前身是1947年3月16日成立的西北野战军,共6个旅2.6万余人。1949年2月1日改称第一野战军,共7个军15.5万余人。
由于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一野兵力最少。为了解放大西北,第18兵团和第19兵团改隶第一野战军建制,各军还大批补充了太原战役的解放战士。解放大西北后,一野兵力达到了66万人,下辖13个军。
歼敌数量:歼敌519000余人。
解放国土:解放了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等省区,和二野一起解放西藏,按西藏三分之一计算。共计解放了366.4万平方公里国土。
第二野战军
兵力数量:前身是1946年6月中旬组建的晋冀鲁豫军野战军,下辖第2、第3、第4、第6、第7纵队及起义的38军,连同地方部队共27万人。1948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下辖第1、第2、第3、第4、第6、第9、第11纵队,共7个纵队。
1949年2月5日,改称第二野战军,辖第3、第4、第5兵团,共9个军,28万人。1947年6月时,晋冀鲁豫军野战军已经有42万人,大别山作战兵力损失很大,二野成立时兵力反倒下降。
1949年8月,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到12月份,歼灭胡宗南等部90余万人,自身兵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解放大西南后,二野兵力达到了124.5万人,下辖12个军。
歼敌数量:歼敌2218134人。
解放国土:解放了河南,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省区,和一野共同解放西藏,按西藏三分之二,解放国土231.1万平方公里。
第三野战军
兵力变化:1947年1月下旬,由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和山东军区部队合编,下辖12个纵队。其中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第9、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共27万人,在山东战场作战,第11、第12纵队留在苏中、苏北,约3万多人。
1949年初,淮海战役后改称第三野战军,编为4个兵团共16个军,总兵力58万余人。
解放华东地区后,兵力发展到118.5万人。
歼敌数量:歼敌2457915人。
解放国土:解放了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共计79.3万平方公里。
第四野战军
兵力变化:由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东北抗日联军发展组建。1945年10月,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1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1947年4月,总兵力达46万人。1948年8月,总兵力达到103万人,其中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12个步兵纵队,还有15个独立师等部队,共70余万人。
1948年11月13日,辽沈战役后改称第四野战军,下辖4个兵团12个军,野战军近百万人。
四野解放平津地区,一路南下解放了海南岛,兵力发展到152.4万人。
歼敌数量:歼敌180余万人。
解放国土:解放了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天津,海南岛等省,共计119.4万平方公里。
华北军区部队
兵力变化:1945年11月,晋察冀军区组建2个野战军,共9个纵队(包含晋冀鲁豫1纵),共21.9万余人,地方部队10.4万余人。
1946年3月,晋察冀军区部队缩编,9个野战纵队缩编为4个纵队,裁减了大批人员。1947年4月,冀察热辽军区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1948年5月9日,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
1949年平津战役后,华北军区组建第18兵团、19兵团以及20兵团,兵力约30万人。不久,第18兵团、第19兵团改隶属第一野战军。
解放战争后期,华北军区部队兵力38万人,下辖5个军。
歼敌数量:歼敌1013163人。
解放国土:解放了河北、山西、内蒙古,共计163.8万平方公里。
四大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部队排名
兵力排名:四野第1,二野第2,三野第3,一野第4。
歼敌数量:三野第1,二野第2,四野第3,一野第4。
解放国土:一野第1,二野第2,四野第3,三野第4。
解放战争时期,四野发展兵力最多,不过歼敌数量落后三野和二野,只能排名第3。四野从东北一直打到了海南岛,但是解放国土面积一野第1,二野第2,四野只能排名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