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2年的一天,一架来自祖国大陆的飞机,降落到了台北桃园机场,一位满头银丝的花甲老人,孤身一人下了飞机。
那一天,台北阳光明媚,风景宜人,可这位老人却没什么心思欣赏美景,她双目含泪,正在极力掩饰着内心的激动与不安。
出了机场安检大门,老人忽然看到了一大帮人呼啦啦地迎接自己,走出机场大楼,面前是十几辆汽车,每辆车上都有人热情地招呼她上去。
老人见到此情此景,感动到无以复加,她用颤抖的嗓音兴奋说道:
“一下子这么多辆车来接,我都不知道上哪一辆才好了!”
这位老人究竟是谁?她为什么要孤身一人来到台湾,路上又是因何激动不安?抵达台北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争相接她?
小姐干革命
故事要从1937年的一封战时信件开始讲起,这封信从南京寄出,是一位出身书香名邸的千金小姐,写给自己的未婚夫的。
这位小姐在信中写道:自己和哥哥深受1935年“一二九”运动革命精神的感染,打算投身于祖国解放的伟大事业中。
一二九运动
自己在阅读过马克思主义著作,同许多共产党的仁人志士进行接触后,对共产主义已经大大改观,觉得只有共产党才能解救中国。
正因如此,自己在中学毕业后,要跟着哥哥去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深造,然后留在那里参加红军进行抗日斗争。
小姐在信件的末尾,邀请未婚夫和她一起前往延安,参加革命运动和抗日斗争,她不知道未婚夫会不会答应,但她本人,是铁了心要跟随红军。
这位千金小姐,便是多年后前往台湾的耄耋老人,她名叫傅涯,出生于江西一户官宦世家,她还有另一个更为知名的身份,那便是新中国开国大将陈赓的妻子。
傅涯的父亲,是晚清时期当地官府的一位师爷,虽然是旧式官吏,可他的思想却十分开通,他让女儿傅涯和长子接受一模一样的教育,使其成了一名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傅涯
中学时期,傅涯跟随哥哥离开了江西老家,远赴南京求学,在求学期间,傅涯目睹了民国旧社会的种种残酷剥削和民间疾苦,内心点燃了救国救民的革命火种。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在中华大地全面爆发,傅涯和她的兄弟姐妹们,纷纷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救亡图存运动当中。
只不过,除了傅涯和她的长兄,其他兄弟姐妹都加入了国民党的队伍,两兄妹受共产主义精神的感召,毅然奔赴延安,加入了红军。
傅涯来到南京后,先是在抗日军政大学读书,毕业后又成了红军文工团的一分子,参加演出之余还兼职部队会计工作。
1939年,经过多次申请,傅涯成功入党了,一年之后,她随文工团前往山西革命根据地进行慰问演出,结识了八路军团长王智涛。
王智涛
受王智涛邀请,傅涯前去他的家中做客,因此结识了一位负伤休养的我军旅长,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命运的齿轮,在此时便缓缓转动了。
烈士王根英
这位我军旅长不是别人,正是开国大将陈赓,他因在追击日寇的途中不慎被流弹击中,正在老战友王智涛的家里静养,结果便结识了傅涯。
当时的陈赓,状态可以说是糟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除了身体的伤病,陈赓在精神层面,也刚刚经历了十分巨大的打击。
原来,就在不久之前,陈赓的妻子不幸壮烈牺牲,徒留他一人悲痛哀切,他的妻子,就是我军革命烈士王根英同志。
不同于出身书香门第的傅涯,王根英出生在上海一户贫苦人家,早早便开始当纺织厂的女童工,努力赚钱养活家人了。
王根英
王根英从九岁开始,便日复一日地在车间流水线上辛勤劳作,她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二到十六个小时,工厂主对她极尽盘剥之能事。
幼小的王根英不甘屈辱,内心埋下了反抗的种子,而这粒种子真正成长为革命精神之花,还得归功于我党先进理念的浇灌。
1923年,我党在上海组织了一系列罢工运动,并建立了工人夜校,教授广大工人群体文化知识,王根英报名参加了夜校,获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
当时上海工人学校的教官,正是陈赓,他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注意到了王根英,对这位坚韧不屈的姑娘产生了很大好感。
不过此时的王根英,没能体察陈赓的心思,她一直在发愁的,是一桩不情不愿的婚事,王根英的父母早在她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给女儿订了一门娃娃亲。
陈赓
如今婚期将至,父母不断催促她早日回家完婚,可深受先进思想洗礼的她,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旧式婚姻十分抵触。
为了解决这个麻烦,王根英向陈赓进行了求助,陈赓果断答应帮忙,在他的巧妙说服下,王根英的父母最终同意取消了婚约。
此事过后,王根英对陈赓满怀感激之情,可还没等这份感激之情转化为蓬勃爱意,陈赓就奉组织之命,前往外地进行革命活动,两人的交往戛然而止。
离别的两人,各自为了革命事业努力奋斗,陈赓跟随周总理,在各地方进行起义运动,王根英则积极投身于“五卅运动”等当地工人革命行动。
1925年,王根英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她以上海党代表的身份前往武汉,参加了1927年的全国党代会。
王根英
在武汉,王根英和陈赓重逢了,陈赓被王根英这些年来磨砺出的革命女性气质深深吸引,坠入了爱河,随即便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追求。
陈赓为了向王根英表达爱意,在开会过程中,连续给她递了三张小纸条,每张纸条上都写着“我爱你”和“做我女朋友吧”。
以当年的眼光来看,陈赓的表白举动,实在是太过炽热大胆了,王根英又羞又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干脆把三张求爱纸条,通通贴到了会场的墙壁上。
如此一来,陈赓顿时成为了众人调侃的对象,周总理在听说这件事儿之后,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专门对他进行了严肃批评。
周总理表示,心仪于一个女孩子本身没有错,但进行追求要讲究方式方法,女孩子害羞,应该委婉表达、循序渐进才是。
话虽如此,周总理对革命战友的个人幸福,还是十分关心的,他把这件荒唐事儿告知给了妻子邓颖超,邓大姐转弯抹角探口风,最终确认了王根英也是喜欢陈赓的。
于是,周总理夫妇便努力撮合了这对有情人,王根英在不久之后,便和陈赓佳偶成双了,夫妻俩婚后育有一子,起名叫做陈知非,寓意是在革命工作中辨清敌友,明晰是非。
成婚后不久,两夫妻不得不再度别离,陈赓要赶赴南昌进行“八一起义”的准备工作,王根英则需回到上海继续革命运动。
此后多年,夫妻俩各自忙于革命事业,始终聚少离多,直到1939年3月,一则噩耗让陈赓听后如遭雷击,甚至当场晕厥。
王根英在随军进行后勤保障工作时,遭遇日本人偷袭,为了抢救我军的机密情报,王根英不幸被敌人的机枪命中,当场牺牲。
爱妻的牺牲,让陈赓悲痛不已泪如雨下,可屋漏偏逢连夜雨,没过多久,他自己又不幸在战场上负伤了,只能前往老战友王智涛的家中养病。
王根英和儿子陈知非
艰难爱情路
接连遭遇巨大打击的陈赓,不复往日幽默开朗,变得终日沉默郁郁寡欢,王智涛为了帮助他振作起来,决定为他介绍新的革命伴侣。
可陈赓思念亡妻,坚决拒绝进行相亲,王智涛没有办法,只能尊重他的意见,正好在这时,傅涯来到了山西根据地,引起了王智涛的注意。
在王智涛看来,傅涯和陈赓性情相近,且都是坚定的革命战士,应该很有共同语言,如果俩人认识一下,说不定能够擦出爱情的火花。
于是,王智涛借着“拿舞台道具”的由头,把傅涯请到了自己家,傅涯和陈赓,就这样在王智涛的牵线搭桥下,成功认识了。
事情不出王智涛所料,亭亭玉立、爽朗大方的傅涯让陈赓怦然心动,而陈赓的独特人格魅力也让傅涯非常爱慕。
陈赓与傅涯
陈赓的求爱作风,一如当年传递表白纸条,他直接跟傅涯坦白了爱意,并希望两人能够进行交往,面对陈赓的表白,傅涯不是不心动,只不过她还有一个后顾之忧需要解决。
同王根英一样,傅涯儿时也在父母的安排下,订下了一门娃娃亲,只不过不同于王根英的“盲婚哑嫁”,傅涯的未婚夫和她很熟,就是她的表哥。
傅涯和表哥的感情不能说很差,只不过一直局限在表兄妹的亲情,更何况两人都受过新式教育,知道表兄妹婚姻违背生物学和现代伦理学,更不可能对彼此产生爱情了。
除了亲属关系的阻碍,在人生大事的选择上,傅涯和表哥也不是一路人,傅涯积极投身社会运动,和长兄一起加入了我军,而她的表哥则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在乎学术研究。
抗日战争刚刚爆发时,傅涯曾给表哥兼未婚夫致信,希望他能一道参与延安的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可是并没有收到回信。
抗日战争
如今傅涯已经认定了陈赓作为终身伴侣,无论从亲情还是昔日婚约的角度,她觉得都应该知会表哥一声,陈赓对此十分赞同,并表示会一直等她。
傅涯的这封信,很快得到了回应,她的表哥兼未婚夫第一时间回信,表示尊重彼此的选择,自己和她的婚约既无婚姻事实又不符合生物伦理,大可不必介怀。
收到回信后的傅涯,马上将这个好消息告知给了陈赓,这对爱侣兴冲冲地准备结婚,却遭到了组织的严词反对。
原来,由于傅涯的家庭“成分”太差,她的长兄在“延安整风”运动时,被人诬陷是国民党安插的特务,百口莫辩的他,正在被部队提审。
身为嫌犯的妹妹,傅涯也被怀疑是“敌特”的一员,甚至和陈赓的交往,也被传为别有用心,两人的爱情,因此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好在这时,有个人主动帮了这对有情人一把,他就是邓公,在邓公看来,以家庭“成分”给人直接定性太过武断,更何况傅涯哥哥的案子还没审理结束,结果尚未见分晓。
邓小平
在邓公的帮助下,陈赓和傅涯在1943年成功结婚了,婚后两人育有四位子女,并收养了许多革命烈士的遗孤。
傅涯和陈赓的婚姻生活十分甜蜜幸福,虽然两人因为工作关系,一直聚少离多,可爱人的心始终没有走远,陈赓为了表达爱意,特意把自己多年来的日记交给妻子保管。
傅涯看着丈夫一本又一本的日记,就像见到了陈赓本人一样,内心十分温暖,不再孤单,除了日记,夫妻俩还经常鸿雁传书,寄托思念。
每次妻子的信寄来,陈赓都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一遍遍地看信件的内容,夫妻俩的浓情蜜意,就靠着一封封信进行传递。
新中国建立之后,陈赓的工作更加繁忙了,他本来身上就有旧伤,一连轴转坚持工作,身体更加吃不消,健康状况每日愈下。
陈赓一家
陈赓在五十年代患上了心肺疾病,后来一天天严重了起来,每当陈赓病发的时候,傅涯看着憔悴无比的丈夫,都不由得心疼痛哭。
一向幽默爽朗、爱开玩笑的陈赓,此时还不忘了取笑妻子,没想到,这句话一语成谶了。
1961年3月16日,陈赓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死亡,一代传奇将领永远离开了我们。
赴台见亲人
守寡孀居的傅涯,并没有沉溺于丧夫的悲伤,而是勇敢地继续进行祖国建设工作,并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家庭的责任。
多年以来,傅涯始终悉心照顾五个子女,以及众多养子女,对于王根英所生的陈知非,她视如己出,给予和亲生儿女同等的关爱。
在傅涯的关怀教育下,子女们全部健康茁壮地成长,成为了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在各行各业奋斗,努力为祖国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同时,傅涯也没有忘记弘扬陈赓的伟大革命精神,她将亡夫遗留的日记进行了整理,编纂成了全套《陈赓日记》进行出版,此书后来成为了研究我军战史的宝贵著作。
在收到出版社寄送的稿费后,傅涯把钱统统寄给了王根英的父母,多年以来,她一直在悉心照顾失去女儿的王根英双亲。
于公于私,傅涯所作所为,都让人挑不出一丝一毫的毛病,她也因此备受子女们敬重,只有一件事儿,子女们一直和傅涯持相反意见。
原来,傅涯在1980年,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件,勾起了她的无限愁绪,寄信人是她的小妹,信件的内容,是向傅涯传递父母的遗愿。
傅涯和长兄早在前往延安之前,就和家里人断绝了联系,所以她一直不知道,新中国建立的前夕,家人们跟随着国民党去往台湾定居了。
1980年,傅涯的父母去世,临终遗愿是让骨灰回到江西老家,当时两岸关系十分敏感,傅涯的妹妹思前想后,觉得只有姐姐这个开国大将遗孀出面,事情才能办成。
为了实现父母遗愿,傅涯给邓公写了一封信,请求中央允许二老落叶归根,正如同当年帮助傅涯和陈赓结婚一样,邓公再次展现了富有人情味儿的一面,同意了她的请求。
就这样,傅涯的妹妹成功带着父母的骨灰,来到了祖国大陆,让二老可以在江西老家长眠,姐妹俩见面之后,彼此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
傅涯从妹妹那里得知,家人们几乎都在台北定居,他们十分想念傅涯,妹妹的话勾起了傅涯的骨肉亲情,她自此之后,一直心心念念去台湾探亲。
可子女们并不支持傅涯的想法,他们劝说母亲顾及自己开国大将遗孀的特殊身份,在两岸敏感时期贸然去台湾,有可能影响父亲的名誉。
为了大局着想,傅涯只得强行压抑自己思念亲人的情绪,忍着不去台北探亲,直到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关系大大缓和,她终于忍不住了。
傅涯不顾子女劝阻,孤身一人乘坐飞机前往台北,她要见一见几十年未能得见的亲人们,一路上,她既兴奋,同时也有隐隐的担忧。
原来,当年傅涯的长兄被人诬陷是国民党特务,她没能帮哥哥摆脱困局,虽然最后组织还了傅涯哥哥一个清白,可他还是郁郁而终了。
傅涯担心家人埋怨自己没能挽救哥哥,一路上始终惴惴不安,直到看到了家人们亲切的笑脸,迎接自己的浩荡车队,她才终于放下心来。
晚年的傅涯
这趟台北探亲之旅,让傅涯心满意足,探亲回来之后,她将余生精力都献给了两岸交流的重要工作,始终期盼着两岸统一的到来。
2010年,傅涯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九十二岁,纵观傅涯的一生,她不光是开国大将陈赓的好妻子,儿女们的好母亲,更是一位优秀的革命者。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傅涯仍心心念念着祖国统一的大业,希望这一天能够尽快到来,傅涯及革命者的英灵,便能得到告慰了。
参考资料:
1.《陈赓日记》,陈赓著、傅涯编,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1月
2.《抗战英烈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年1月
3.陈知非:回忆母亲王根英父亲陈赓 [J].新华文摘 2006年第20期
4.陈赓大将夫人傅涯同志逝世 儿子陈知建深情忆父母
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jryw/2010/114/10114111415BD3JI4D3BGAJ5JA1F1H3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