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有两个遗憾,第一是没有看到台湾回归,第二是在临终前给李敏比了一个圆圈的手势,但李敏却没明白毛主席的意思,这个手势也成了李敏的一大“遗憾”。
毛主席与李敏
毛主席为解放台湾可谓是想尽办法、费尽心思,建国初期,毛主席曾想用武力的方式解放台湾,当时毛主席还命粟裕大将带兵在福建沿海时刻准备打响解放台湾的战役。
但不巧的是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原本这场战争并不影响我国解放台湾,可不嫌事大的美国直接派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另一边联合国军加入朝鲜内战,一场内部战争变成国际战。
随后美国派飞机对我国东北进行轰炸挑衅,要知道东北当时可是新中国工业重地,美国的挑衅意味可想而知,为了新中国之后的和平发展,中央军委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至此,解放台湾的事宜暂时搁置。
粟裕在福建沿海
1953年朝鲜协议签订后,毛主席来到了东部沿海,看着对岸的台湾毛主席说道:“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说后毛主席又愤怒地说道:解放台湾最大的阻碍不是蒋介石,而是台湾岛内的“台独分子”。
毛主席这句话可谓是未卜先知,现在我们解放台湾的最大阻碍也是“台独分子”,只不过建国初期“台独分子”没有现在这么嚣张,而退守台湾的蒋介石并不支持“台独”,反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尊敬。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陆和台湾就秘密谈话,当时国共负责传话的是曹聚仁,为了尽快完成统一大业,毛主席当初提出“一纲四目”。
重庆谈判
一纲指的是台湾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四目指的是,台湾除外交同意中央外,军政大权以及台湾的改革全部有蒋介石安排,如果台湾需要经济发展北京会全力支持,可见毛主席当时的诚意。
蒋介石看毛主席如此大度便提出6个条件,只要毛主席同意,蒋介石就带来台湾回归,这六个条件分别是:
一、蒋介石带旧部回归,可以居住在全国任何地方,并且他还是国民党总裁,二、蒋介石离开台湾后,由儿子蒋经国担任台湾省省长,三、台湾断绝与一起国家的经济军事往来,但如果台湾有任何困难,北京都要全力支持,四、国民党海空军并入北京,陆军驻守在台湾厦门等地方,五、厦门、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湾的缓冲地带,六,台湾省内的文武百官待遇不变,岛内百姓的生活水平不能下降。
这就是蒋介石当年提出的条件,可以说并不过分,但却因各种原因两岸和谈终止。
转眼时间来到1975年,这是蒋介石人生中最后一年,彼时的他早已没有当年的意气风发,而是无时无刻都想落叶归根的老人,蒋介石这个人非常“迷信”,所以在蒋介石晚年曾邀请毛主席访问台湾,商讨两岸统一。
但毛主席的身体也不是很好,但为了两岸统一大业,毛主席还是让小平同志代表他去台湾,但不幸的是蒋介石因心脏病突然离世,两岸合作再次被迫终止。
从以上几点就可以看出,毛主席当年为了祖国统一是想尽办法,可无奈“世事多变”最终没能看到台湾回归,这也是毛主席的一大遗憾。
而毛主席的第二个遗憾就是临终前对李敏的嘱托,建国后,李敏曾短暂地在中南海居住过一段时间,但在1964年李敏和丈夫孔令华搬出了中南海,这可能也是李敏最后悔的决定。
因为搬出中南海后见到父亲的次数越来越少,当时的情况相信老一辈都知道,搬出中南海后毛主席与李敏第一次见面时在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
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
这次见面毛主席拉着李敏的手说道:“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这句话深深地“刺”在李敏心上,她也想去看,但却被阻拦,无奈的李敏只能向毛主席点点头。
第二次见面时毛主席病重抢救,当时李敏接到堂弟毛远新电话匆忙前往医院,好在毛主席当时病重抢救了过来,而这次见面父女俩没有对话。
第三次见面就是最后一面,这次见面毛主席也躺在病床上,李敏看着父亲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此时毛主席是神志不清的,但依旧用微薄的声音喊着娇娇,此时李敏才明白贺子珍妈妈说的话,毛主席很孤独很寂寞。
随后毛主席问到娇娇你记不记得你多大了,李敏说到39岁了,但毛主席却说你38岁,当时李敏生日还没过,什么毛主席说38岁,虽然毛主席因病情神志不清,但依旧清楚地记得李敏生日。
最后毛主席像李敏比了一个圆圈的手势,李敏不懂意思便询问身边的张玉凤,张玉凤也不懂,李敏就想问毛主席,但毛主席已经很累了,李敏只能放弃,而这个手势也成了一大谜团。
多年后,李敏在和老友谈话时讲到这这个手势,老友猜想是不是毛主席想说贺子珍?因为贺子珍的原名是桂圆,此时李敏才若有所思,父亲当时可能就是想说贺子珍,李敏非常后悔当时没有明白父亲的话,否则就可以在父亲耳边说贺子珍的身体状况让父亲安心。
李敏和女儿
1976年9月9日凌晨,李敏再次接到中南海电话,让她去看爸爸,李敏原以为毛主席是由危转安了,但没想到父亲已经离世,李敏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
得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举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就连外国友人都为毛主席哀悼,毛主席一生为国为民是我们敬爱的好领袖,毛主席逝世后,中央决定为毛主席建造纪念堂让后人参观祭拜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