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有个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案件,双方有调解意愿,但是对工抵房的价值各执一词,能否通过评估解决呢?
当然可以,去年我院出台《诉前调解技术咨询工作指引(试行)》,引入专业评估专家担任专家辅助人,免费开展调解技术咨询工作,诉中调解也可参考进行。
太好了,我来确认双方是否愿意采用技术咨询的方式来确定房屋价值。
2024年秋,中院立案窗口,两份厚厚的上诉状背后藏着5000万金额的争议。某房地产公司作为发包方将某地块的施工项目发包给某建设公司,后续因工程款支付问题引发纠纷,承包人要求对方支付工程欠款并享有优先受偿权,而发包人则主要围绕违约金提出反诉。后续双方均因对一审判付的金额不满而于2024年10月上诉至本院。双方就这样从工地“鏖战”到法庭,案卷多达32册,其中涵盖多份施工日志、签证资料、结算资料和验收单等材料,前后历经5次开庭审理,2次合议庭评议和1次专业法官会议讨论,仍难分胜负。
面对如此庞杂的证据,承办法官发现这场拉锯战暗藏多重困局:工程价款如何认定?工抵房的范围和单价怎样确认?地库渗漏的责任谁来承担?在前两次庭审中,双方各执一词,庭审一度陷入僵局。好在双方当事人经承办人多次沟通及释明后均同意进行调解。看着双方当事人疲惫却倔强的眼神,法官决定亮出“秘密武器”。
经两次开庭审理后,发包方明确了工抵房的范围并提供了详细的房屋清单,后续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工抵房的房屋单价。承办人首先给予双方当事人一定的时间,各自委托机构就工抵房的房屋单价进行评估,以供参考。然而,两份评估报告所示金额差距很大,难以达成一致。
承办法官灵机一动,在咨询中院鉴定处后道:“既然你们信不过对方找的机构,要不试试中立的‘裁判员’?”原来,中院去年创新的《诉前调解技术咨询工作指引(试行)》正为此类困局而生。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由评估专家出具技术咨询意见作为调解依据。
鉴定处采用轮转方式确定由江苏普信资产评估房地产土地估价有限公司指派评估专家担任本案的专家辅助人。由此,这场博弈迎来转机。专家辅助人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价值CT扫描”:既考量政府备案价,又分析实际成交折扣;既比对同区位楼盘,又核算开发商资金成本,并出具了咨询意见书。承办法官就该份咨询意见书组织调解,在调解现场,专家辅助人还给双方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答疑,最终双方当事人均当庭认可了该意见书的房产单价,签署了调解书。
△ 承办法官林中辉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
△ 评估专家作为专家辅助人参与双方现场调解。
从32册卷宗到一纸调解书,从5000万元争议到握手言和,历时6个月终破解以房抵债的僵局,推动重资产争议柔性落地。承办法官专业、耐心力促当事人进行调解,专家技术咨询为后续调解协议的成功达成贡献了破冰之力,既避免了后续诉讼,节省了司法资源,又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更恢复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当冰冷数字遇上专业温度,当对抗思维转向共赢智慧,司法创新就是那支点石成金的神笔。本案启示我们:重大商事纠纷化解既要坚守法律底线,更要善用技术外脑,让专业评估成为定纷止争的“第三只眼”。
来源:无锡中院环保庭、鉴定处
编辑:黄枫怡
审核:李思红
BREAK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