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查看往期 ·

2025年4月30日

榆林法院第二届“十佳新青年”

评选演说会圆满落幕

十位“后浪”脱颖而出

他们扎根审执一线、深耕司法前沿

衔着初心奔涌而来

用热忱真挚谱写青春华章

以法治星火点亮正义之光

让我们共同见证!


· 闫萍 ·

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干警

一名执行干警的十二年坚守

法治的根基深植于平凡的土壤,而守护正义的使命往往在细微处彰显力量。作为一名执行干警,十二载光阴流转,我以坚守为犁,以热忱为种,在司法为民的田野上默默耕耘。这段历程,既是个人成长的见证,亦是对法治精神的深刻诠释。

从迷茫到坚守:

法治理想的淬炼之路


2013年,我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怀揣法官梦踏入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然而,命运将我引向另一条道路——进入执行局担任内勤。接听电话、整理案卷、填报数据……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与心中“敲响法槌”的愿景相去甚远。彼时,同期入职的同事陆续走上审判席,而我却在纷繁的案卷中徘徊。迷茫如影随形:若无法身着法袍,法治理想何以实现?


2016年的一起农民工讨薪案件,成为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当执行款交到申请人手中时,那双颤抖的手与含泪的笑容,如一道光刺破迷雾。那一刻,我恍然领悟:正义的实现不仅需要法庭上的庄严宣判,更需执行路上步履不停的守护。自此,我将每项工作视作“案件”深研,将每个执行节点当作“庭审”严待。

作为内勤,我创新建立电子分类台账,将庞杂数据梳理得清晰可循,为执行工作筑牢基石;在“基本解决执行难”第三方评估期间,我与团队连续奋战数月,系统整合全市执行材料,助力评估顺利通过;担任查控组负责人后,我严谨核查每一条财产线索,及时做好案件查控工作,为执行法官做好前期辅助。六年时光,让我懂得:司法为民的初心,恰在平凡岗位的坚守中熠熠生辉。

从幕后到台前:法治声音的传递者


2019年,父母的一起执行案件因被执行人无财产而终结。面对他们的不解与质疑——“若法院判决都难执行,还能信谁?”我陷入沉思:若连法院家属都难以理解执行工作,普通民众又如何感知司法的温度?我意识到,正义不仅需要被实现,更需要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


2020年起,我主动站上宣讲台,以话筒为媒介,讲述执行背后的故事。在演讲中,我分享干警千里追查“老赖”的艰辛;在座谈会上,我介绍榆林执行改革的创新实践;在法院文化长廊,我向参观者解读展板背后的司法深意;在文艺活动的舞台上,我以歌声和情景剧诠释法院人的坚守。当听众的目光从困惑转为理解,当收获真挚的掌声与建议,我深切感受到法治传播的力量。

从案卷堆积的办公室到聚光灯下的舞台,话筒成为我的“法槌”——它敲响的不再是裁决的威严,而是法治的共鸣。

从工作到生活:

法治信仰的温度诠释



十二年间,我从内勤成长为业务骨干,从父母的女儿成为法官的妻子、两个孩子的母亲。常有人问:“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我的答案是:所谓平衡,不过是家人间的彼此成全。

丈夫是一名基层法官,共同的职业让我们多了一份默契。他承办重大案件时,我默默承担家务;我外出执行时,他化身“超级奶爸”。周末陪伴孩子骑车打球,假期携父母远游散心,这些琐碎的温暖,成为支撑我坚定前行的力量。

工作之余,我以跑步与阅读涵养心性。从三公里的气喘吁吁到完成半程马拉松,跑步教会我坚持的意义;从《法治的细节》到《平凡的世界》,阅读让我在精进专业的同时,触摸到法律的温情。

结语:平凡岁月里的法治之光


十二载春秋,我未曾身披法袍,却以整理过的每一份卷宗、查控的每一笔财产,书写对法治的忠诚;我未曾敲响法槌,却以执行路上的每一次沟通、普法时的每一句讲解,传递正义的回响。

青春的价值,不在于身处何种位置,而在于以何种姿态坚守。即便无法站上审判席,我仍愿做法治土壤中的耕耘者——以坚守筑牢正义之基,以热爱点亮平凡岁月里的法治芳华。

编辑丨马 欣

审核丨张建磊

声明 丨转载请注明来自“榆林中院”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