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六年(前174年),贾谊二十七岁,文帝征见,拜为梁怀王太傅。此后,文帝多次向他征求治国方略,贾谊亦多次上疏陈说政事,针对以上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班固将贾谊这些疏的要点汇集在一起,记入《汉书·贾谊传》中,就是后世流传的《治安策》。也就是说,《治安策》其实是一部合集,而并不仅仅一篇文章。

《治安策》被誉为西汉的第一雄文,为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所推崇。各种赞誉不计其数,咱们选鲁迅和伟人的评价供大家参考一下: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贾谊与晁错》:“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毛泽东:“《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时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



那么,大家都说贾谊的《治安策》写(其实是说,写是班固记录下来)得好,可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呢?原文太长,咱们没有办法逐字逐句来给大家解析,就顺着其主体逻辑来给大家说一说吧。

文章开篇就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这是开门见山、掷地有声地指出问题,还把问题进行了分类和分级。没有半句片汤话。



随即贾谊便毫不避讳地指出,为什么其他大臣都在迎合汉文帝,歌功颂德?因为那都是一帮目光短浅、阿谀奉承的小人,他们只关注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并非真正关心国家命运。

现在的大汉王朝虽然眼前安宁,但犹如睡于带有起火点的干柴之上,这要是不早加防范,迟早会把自己烧伤甚至烧死。



皇上您也不要觉得我这是在语出惊人、哗众取宠甚至故意唱反调、标新立异,您要兼听则明。我把意见列出来供您参考,对您总没有什么坏处嘛!

其实您收到的建议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怂恿您放纵享乐,一种是劝导您励精图治。前者肯定是不能听从的,但我提的是中庸版本的方略,既能保证使陛下所享受的乐趣不受影响,又能促进天下的长治久安,这对您来说是名利双收的好事。您将来成为千古明君,与你爹刘邦一起名垂青史,不香吗?

那么,怎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制定合适的规则,完善大汉王朝的管理体系呗。



随即,贾谊话锋一转,开始直击要害分析大汉王朝的当务之急了。

第一个就是诸侯国的问题。现在的诸侯国都比较强大,这是强枝弱干的搞法,很危险!诸侯王容易喧宾夺主。人性在欲望面前是不可控的,诸侯王中一定会有人造反的。现在虽然局势比较稳定,那是因为诸侯王的年龄普遍较小,都是朝廷派过去的太傅、丞相在管事。等到那些诸侯王成人了,年轻人血气方刚,肯定是要夺权的。到时候他们就会变成刘长、刘兴居(两个造反派)那样的人,那不就天下大乱了?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你想着跟自家人和和美美,但他们不一定会这么想。现在纵容他们,将来就是害人害己。要吸取秦朝的经验教训,别被别人学了你爹方法反过来把你们老刘家弄死了。你爹为什么对韩信、英布、彭越、韩王信、张敖这些人都不放心?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嘛!人心不足蛇吞象嘛!高祖期间,反叛汉朝的事发生了九次。您在看看您跟这些王公关系,既没有打服过他们,又没有恩服过他们,他们会服你吗?你爹的老部下都反他,你觉得他们会不会反你呢?



您要清楚您是怎么坐稳这个皇位的,那是因为您即位的时候,就剩您跟老七刘长了,要是您的所有兄弟都还健在,您觉得您能坐稳皇位吗?您看看淮南王刘长这些年是啥态度,不就啥都明白了吗?

而且这些人还都是您的家人,别人还不敢招惹他们。比如冯敬那样勇敢的人,刚开口揭发诸侯王的不法行为,就被刺杀了。慢慢地就没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插手你们家的家务事了。

所以,必须抓紧时间削藩,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反正就是不能允许对自己能形成致命伤害的势力体存在!



庖丁解牛不是因为庖丁的刀子很锋利,而是因为他善于顺着肉的肌理下刀。要是真的遇到了胯骨、大腿骨,该用斧头去砍还是得用斧头。仁义恩厚好比是君王的刀刃,权势、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斧头,如今的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所以用仁义那套是没用的,得用权势和法制。

你爹当年封的异姓王,为什么只有长沙王最后保全下来了呢?因为他势力最弱,不敢反嘛!忠诚其实取决于各自的实力!假如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占据几十个城为王,他们会不会造反还真不好说!假如一直让韩信、彭越只当个几千户的侯爷,他们会不会造反也不好说。



所以,明白了没有?不能让你的治下出现韩信、彭越那样的巨无霸,最后是让他们都成为樊哙、郦商那样的小势力。众建诸侯少其力,只要他们的势力体量上不去,他们就不敢不听话。

怎么去弱化诸侯王呢?“推恩令”的原型就出来了,打着雨露均沾的名义帮诸侯王分家,分得越细越好。

当前的形势是各国的诸侯王是跟您这个皇帝旗鼓相当,齐国是你大哥那一脉集中控制了,楚国、吴国无不是如此,您这一脉拿什么来保住你们的皇位呢?皇位不稳是我为您担心的首要问题。



然后就是匈奴问题!咱们现在跟匈奴的关系是本末倒置了的,本来我们为尊,但是我们还要每年给他们纳贡、和亲、互市,被他们侵占土地还得忍气吞声,他们还跟我们耀武扬威的,搞得我们大汉不得安宁……我本来有治疗方案,但您却不让我治疗,这是应该为之流泪悲伤的事。

委屈求全能解决根本问题吗?匈奴才多少人?结果把我们泱泱大汉逼成了这个样子,耻辱呀!您怎么不让我去制服他们呢?让全天下的人对您唯命是从,不香吗?现在您不去征服敌人而去猎取野猪,不捕捉造反的盗贼而去捕捉畜养的兔子,沉湎于微小的娱乐中而不考虑消除国家的大患……这会使国家和天子的权威丧失的,现在只要远离长安几百里的地方,就可以无视朝廷的威严和政令了,这又是应该为之流泪悲伤的事。



“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其实都已经说完了,接下来自然是“可为长太息者六”了。

第一、世道乱了、礼节乱了、规矩乱了,比如歌女艺妓可以用皇后服饰等等,不是说老百姓不能享受美好生活,而是这种分配关系跟社会生产力不匹配。这种虚假繁荣背后是礼崩乐坏,会拉大贫富差距,增加社会动乱。现在民众的习俗已经到了最无长幼、最无尊卑、最犯上做乱的时候,然而有些人却说“不要作为”,这是应该为之深深叹息的。



第二,要汲取商鞅变法的经验教训,那是兼并天下的搞法,现在天下一统,要回归到讲廉耻节操、仁义道德的正轨上来(插一句哈,贾谊这样的大才才是真正懂商鞅和法家的,现在那些商鞅的无脑粉就是一个笑话)。咱们要重塑信仰、恢复秩序,让不同阶层的人都能找到合理的生存方式。咱们大汉现在很多的勋贵和官员其实都是一些大老粗、庸官,根本就不懂治国的大体,陛下不懂得提拔经世人才、改良政治生态,这也是我为陛下痛惜的地方。

(商鞅、秦朝)信奉兼并的法则,追求进攻的事业,使天下风俗大败;人多的压迫人少的,狡诈的人欺侮老实的人,胆大的凌辱怯弱的人,年轻人侵犯老年人,其社会混乱达到极点。

第三,君臣地位、上下等级、父子礼义、六亲尊卑,这些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会乱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将亡。如果不确立根本制度,这就像横渡江河却没有锚绳和船桨一样,行船到江河中心遇到风波,就一定会翻船,这又是值得深深叹息的。



随后,贾谊讲了一大堆礼乐教化的历史和意义,比如从小培养好太子、明确好百官的工作职责、弘扬好学之风等等。因为篇幅太长,咱们就不一一介绍了。反正贾谊的第四点、第五点和第六点叹息的问题分别是针对太子的培养、百官的考核和百姓的教化的,说得非常的深刻和全面,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原文仔细阅读一下。

咱不知道大家看完贾谊的《治安策》是什么感受?反正我看完之后是直接惊为天人。第一感觉就是33岁时就病逝了的贾谊怎么会这么牛呢?年纪轻轻的他是怎么做到如此目光如炬、精准深刻、高屋建瓴、未雨绸缪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呢?

咱们经常说,一个人的成熟和深刻是离不开阅历的积淀的,但是面对贾谊这样的天才,咱只能说他属于万中无一的例外。



除去贾谊在汉文帝初年给汉文帝提出过的“列侯之国”外,贾谊在《治安策》里几乎涉及了大汉王朝所有的内忧外患,毫不夸张地说,大汉王朝是张良教刘邦怎么打江山而建立起来的,但怎么去建立一种长治久安的管理运行模式却是贾谊提出来的。晁错的削藩策、主父偃、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汉武帝的血战匈奴,这些全部都是在照搬或者改良贾谊的政治思想。

所以说,像贾谊这种天才,大家不服不行,大汉王朝延续400年国祚的总设计师就是他!



而且大家要注意,贾谊的很多思想都是具备开创性和前瞻性的。

比如加强中央集权,当时的西汉王朝还处于一种过渡阶段,皇权和相权的对抗并没有分出绝对胜负,王权作为第三方平衡势力其实还是很有存在价值的,拱卫皇权嘛。但是贾谊确认慧眼独具地指出潜在的风险,告诉汉文帝中央集权才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是汉文帝势在必行的头等大事。其实在此之前,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型,都是不完全、不彻底、不深刻的,真正把这一体制理解透的人就是贾谊。



比如提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最先统一天下的秦朝奉行的是法家思想,紧随其后的西汉初期是推崇道家思想,这其实是两个成功模板摆在前面,但是贾谊能够跳出认知局限,精准地指出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利弊(可为长太息者六中的第一点和第二点),开创性地提出要建立以儒家思想为根骨的有序管理体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真正懂儒家思想的人就知道,其实儒家的礼仪秩序、礼乐教化确实是一套先进的、成本最低的管理体系(可为长太息者六中的第三点)。

比如跟匈奴的外邦关系问题,贾谊这个年轻小伙真的是比大多数老麻雀更加深谙人性,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只喂得饱的狼,所以跟匈奴迟早有一战。所以必须要做好备战准备,不能一直这么对匈奴卑躬屈膝下去,大国就该有大国的威严和荣耀。威严和荣耀都是打出来的,真理只存在大炮的射程范围内。为什么天子的权威离开长安几百里就不好使了呢?说明你这个皇帝和朝廷还不够强大呗。



强则作乱、弱则服从,这永远是社会自下而上的生存哲学。疏者必危,亲者必乱,这永远是利益关系中的自然铁律。所以,必须要跟刘邦学习,要善于利用人性而不能被人性利用,要制人而不能受制于人,要先发制人,要快刀斩乱麻,要当断则断……

其实《治安策》的后半段讲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等等,咱为什么不大书特书去讲呢?因为大道至简,懂的人稍加指点自然会懂,不懂的人把嘴皮子说干也没毛用。打个比方,“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就跟生物学中抑制顶端优势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咱佩服贾谊的地方其实就是他这种与生俱来的洞察力。大家别看当时的汉文帝很多地方都没有接受贾谊的意见,但从这往后的四五百年就是按照贾谊的政治思路在走的。直到臭名昭著的司马家一粒耗子屎打烂一锅汤。

而且,从贾谊的《治安策》中,我们还应该看到一种宝贵的文风——务实、劲练、充实、朴茂、磅礴、铿锵。在《治安策》中,大家看不到半句靡靡之音,看不到半句浮华之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贾谊就是开门见山地直抒胸臆、言之有物地就事论事……没有那些虚头八脑的搭头,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粉饰……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这么简单高效、直接真挚。



而且贾谊还特别善于将一些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比如穿插议论之中的比喻,将危险或拟为“厝火积薪”或喻为“病大瘇”、“苦蹠戾”,又把治国比作宰牛,将诸侯拟为髋髀等,皆有出神入化之效。

最后,《治安策》立意高远,源自贾谊人格之刚健真诚;其情辞恳切中含刚直忧愤,充满少年英气。虽是上疏文帝,依然直言诚意、争气使心,较少阿谀中和之语,表现出浓烈的感染力。这一点,在后世的文人之中,其实也是不多见的。

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一些关于读书的问题,其实个人觉得大家就是应该多去读一读《治安策》、《隆中对》、《榻上策》、《出师表》、《平边策》这样的策论,这种言之有物、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办法的文章,大家读了之后才会更直接的收获和触动。但是,很遗憾也很理解,很多朋友不太喜欢这一类的文章的,觉得枯燥无味、晦涩难懂,难得费脑细胞。所以喜欢那些趣味性、娱乐化或者浮华之类的东西。



其实我有挺喜欢诗仙李白的,但真要让我给李白和贾谊做个对比,我认为几个李白也比不上一个贾谊。大家可以去看看李白的诗歌和诗歌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除了洒脱豪迈之外,还有啥?喝酒还是旅游?它对大家的认知不会有太多的提升的。反而是贾谊这样的人,大家是可以透过他的文字去追溯他的思想和逻辑的,他的文字里有东西在,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贾谊是有方法论的,而李白只会跟你说得不到就放手,很空洞……

最后这一段话,写给所有在学习、在奋斗的朋友:请大家一定要明白,不是学习没有价值和意义,如果大家这么觉得,但只能说明咱们自己没有学明白。咱们努力学习是在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但这是远远不够的,然后我们还要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最后,我们还要像贾谊一样,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咱不能指出别人这不行、那不好,然后两手一摊,说自己也不知道解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