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清晨6时的校园长廊里,清亮的诵读声穿透薄雾传来。一个身影正对着泛白的天光反复调整朗诵时的手势,时而蹙眉深思,时而展颜一笑。太和县第三中学八年级学生张涵芮是阜阳市古诗词背诵大赛的“三冠王”。2019年至2023年,她连续五年参加诗词背诵大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用热爱与执着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淘漉出属于自己的珍珠。
牙膏沫子沾满了《唐诗三百首》
面对镜头,张涵芮紧张得攥皱了衣角,把《桃花庵歌》的作者“唐寅”发音成“陶寅”......2019年,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张涵芮第一次站上了阜阳市古诗词大赛的舞台。在晋级决赛时,却因一个字的错误发音而错失了一等奖。
正是这次挫折点燃了她的斗志,放学后,她将书包甩在沙发上,径直奔向书房,摊开烫金的诗词集,手指划过那些曾因发音失误而失色的诗句,她开启了“声韵攻坚战”。
她将易错字一一标注,先借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核对标准读音,再跟着《中国诗词大会》的朗诵音频逐句跟读。为了精准把握音调,她在墙上贴满了五度标记法示意图,对着镜子练习发音,观察唇形变化,发开口音时,嘴唇张大呈圆形;闭口音则微微收拢,让气息在口腔内回旋。遇到平翘舌不分的难题,她就含着小颗粒练习,直到舌头灵活得像跳动的音符。张涵芮妈妈说:她连刷牙时都在对着镜子背诗,牙膏沫子沾满了《唐诗三百首》。
“走火入魔的小诗仙”
2022年备赛期间,张涵芮遭遇了“瓶颈期”,长达800多字的《长恨歌》像一道天堑横在面前。“背到‘芙蓉帐暖度春宵’时就卡壳,急得直哭。”班主任李燕回忆,后来张涵芮发明了“时空穿越法”——给每段诗自创场景,把诗句变成脑海里的小电影;她还发明了“便签标注”——红色是边塞诗的豪迈,蓝色的是田园诗的恬淡,黄色是送别诗的惆怅......
盛夏的教室没有空调,她穿着被汗水浸透的校服,读“大漠孤烟直”时,想象自己立于戈壁,让“直”字如孤烟般笔直上扬;读“涌泉石上流”,便将声音化作潺潺溪流,让“流”字婉转绵长。同桌戏称她是“走火入魔的小诗仙”,她却笑着晃了晃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看,这是李白的酒渍,那是杜甫的泪痕。”
“诗句已经融入你的气质”
2023年的决赛现场出现了令张涵芮难忘的场景,当评委老师将一等奖证书递给她时说,“五载春秋,五度登台,你用五年时光诠释了什么是‘持之以恒’,从最初略显生涩的背诵,到现在充满韵味的吟咏,我们见证了你与诗词共同成长的历程。那些诗句不再只是比赛的内容,而已经融入你的气质,化作你生命的一部分。”
“小姑娘,你背诵得真好!”比赛刚结束,两位热情的阿姨快步追了上来,眼中满是赞许。那一刻,阳光透过礼堂的玻璃窗洒落肩头,优秀的表现、获得的认可和为校争光的荣誉都让她倍感自豪。
“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张涵芮说,愿以诗词为翼,以责任为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那些挑灯夜读的时光、赛场上的精彩绽放,都让她更加坚信青春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收获,还在于用所学所长服务集体、回报社会。未来,她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少年既能吟诵千年经典,更能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点 评
张涵芮不仅学习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展现出了全面发展的优秀素质。作为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她认真负责,无论是组织活动还是协调事务,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古诗词背诵大赛中,她凭借着热爱与坚持,成为市级 “三冠王”,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而且,她还经常帮助同学,带动大家一起进步。希望她能继续保持这份热情和责任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创造更多的精彩,激励更多同学一同成长!□太和县第三中学团委书记 田凤芩
(记者沈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