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寿,这个名字在古代可是一个好名字,代表了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希望孩子能够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毕竟在古代医学不发达,再加上生活环境的落后,古代人寿命很短,因此刘延寿才会获得了这个名字。
刘延寿没有辜负父母的期盼,他果然长寿,在楚王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三十二年,超过了他的祖先,然而他终结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刘交一脉楚王传承,让这一支系彻底退出西汉历史舞台,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不靠谱。
楚国在汉宣帝时代前是西汉硕果仅存的非刘邦后代诸侯王。
刘交作为刘邦的弟弟,在韩信被废后,被封为楚王,获得三郡三十多个县的控制权。
刘交死后王位被他的后人传袭,到了第三代楚王刘戊在位时,这位诸侯王喜欢干一些违法的事,不巧凑巧此时正赶上晁错掌权力行削藩,刘戊正好有把柄被抓住,于是被削去部分土地。
刘戊心有不甘于是和同样心怀不满的吴王刘濞一起造反,再加上后来的五个诸侯国,这就是七国之乱。
叛军根本不是朝廷军队的对手,三个月后土崩瓦解,刘戊自杀。
按理说楚国谋反,诸侯王畏罪自杀,楚国就可以废了,然而景帝认为此时不能废除楚国,于是决定恢复楚国,自然新的楚王不能是刘戊后人,也不可能是他父亲这一支。
景帝选择的是刘交长期在长安当宗正的三儿子刘礼,不过楚国被割去两个郡,只留下彭城郡,实力迅速下降。
刘礼死后他的子孙世代继承这个爵位,或许是因为楚国因为造反曾经差点被废除,所以此后几代楚王都很低调,安心的过自己日子,一直到终结者刘延寿到来。
刘延寿刚刚继位,楚国境内就爆发了殷中、杜少领导的农民起义,然后朝廷好不容易将其他平定。虽然这件事和刘延寿没什么关系,他依然还当着楚王,但是显示出了他自己的封地已经统治不稳了。
刘延寿此时已经和汉朝皇帝一脉关系很远,他是唯一不是刘邦之后的诸侯王,随着年龄增大很快他就产生危机感,同时他不甘心于直待在这个小地方混日子,渴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刘延寿已经是诸侯王了,还怎么上升?难道他想当皇帝?
其实刘延寿但是没有造反自己当皇帝的野心,他是想当从龙功臣,从而进一步飞黄腾达。
当时已经是汉宣帝在位时期,汉宣帝时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孙子,在巫蛊之祸中刘吕后人唯一继承人。
汉武帝在巫蛊之祸后立了小儿子刘弗陵为继承人,后来就是汉昭帝。
汉昭帝很年轻去世没有子嗣,武帝孙子昌邑王刘贺成为皇帝,但是二十七天后被废,之后掌权的大将军霍光拥立已经成为平民的宣帝为皇帝。
宣帝虽然是武帝曾孙,但是宣帝地位并不稳固,这让刘延寿认为汉宣帝迟早得下台,因此自己必须找一个能真正坐稳皇位,从而建立拥立之功,从此被重用的人。
刘延寿经过思考认为广陵王刘胥是这样的人。
因为刘胥是武帝的儿子,并且是武帝此时唯一活着的儿子,他的政治地位可比罪人之后的汉宣帝地位高,因此刘延寿认为刘胥迟早要当皇帝,为此他选择拥立刘胥。
刘延寿有个弟弟名叫赵何齐,既然是弟弟为什么不能姓?因为这个弟弟和他没有血缘关系,只是他的后母带来的弟弟,这位后母是离婚再嫁给刘延寿父亲的。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刘延寿和这个弟弟很亲,赵何齐成了刘延寿的亲信。
为了个刘胥拉上关系,刘延寿主动做媒,让赵何齐娶了刘胥的女儿,从而双方成了亲家,这样就好说话了。
刘胥有称帝野心,但是并没有具体行动,刘延寿一直等着刘胥称帝,但是一直没有等到,心里很郁闷,于是决定催促刘胥行动,为此他对赵何齐表示:我和广陵王结成同盟,等到天下出现乱世,我就出兵帮助广陵王称帝,你娶了他的女儿,将来肯定封侯。这番话说的赵何齐心花怒放,随后刘延寿让赵何齐给广陵王带一封密信表示自己愿意当广陵王耳目,等到争夺天下时千万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赵何齐办完这些事回家后,他的生父赵长年意外看到了刘延寿和广陵王之间的通信。
赵长年感到了害怕,要知道刘延寿和广陵王这是谋反啊,赵何齐已经深陷其中,如果被朝廷发现,赵氏一族必然会受到牵连,为了保全宗族和减轻赵何齐的罪行,他直接去检举。
朝廷得知刘延寿意图谋反后,马上抓拿刘延寿,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刘延寿无法反驳,为了摆脱被折磨最后只能自杀。
刘延寿是造反自杀的,自然不能再保留楚国,于是朝廷直接下令废掉楚国,改为彭城郡,至此刘交的楚国,西汉唯一的非刘邦后裔诸侯王就这样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