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牛盆峪村还沉浸在薄雾中。靳宗友已经收拾好行囊——一把磨得发亮的镰刀、一壶凉白开、几块面包。这一天是4月1日,清明节前夕。48岁的靳宗友像往年一样,独自踏上那条熟悉的山路,走向云蒙山深处。
20公里,陡崖交错。山里没有路,只有方向,嶙峋的巨石像沉睡的野兽,横亘在狭窄的山径上;百米高的陡崖下,是深不见底的沟壑。
1942年4月8日,日伪军在云蒙山黄花顶上制造了一起灭绝人寰的“臭水坑惨案”。当时,丰滦密联合县政府和八路军步兵第十团将驻地转移到“臭水坑”,领导丰滦密抗日军民的革命斗争,许多八路军伤员在这里养伤。由于汉奸的出卖,千名日伪军包围了这里,情况十分危急。丰滦密联合县政府县长沈爽带着一部分战士掩护大部队撤离,打尽了最后一颗子弹。他们宁死不当俘虏,沈爽饮弹自戕,头颅被敌人割走示众,其他战士也在弹尽后抱住敌人跳下了悬崖。这段“北京狼牙山”的故事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烈士们被就地安葬,后来当地农民又在墓前立了一块纪念碑。但因年代久远,又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当中,随着知情人的相继离世,后来就找不到这些坟墓的位置了。2008年,密云县有关部门想要找到沈爽的坟茔,把任务委托给了牛盆峪村,村里找到了靳宗友和他的父亲。“小时候听我爷爷说过是在哪个山头上,但具体位置在哪儿,他也说不清。” 没有清晰的目标,只能在一座大山里像大海捞针一般寻觅。
那时的云蒙山,山路早已被荒草、灌木和乱石覆盖,“全是密密麻麻的林子和乱石堆”。靳宗友和父亲拿着镰刀,一边艰难地除草开路,一边在陡峭的山路上摸索前行。这一路,崎岖程度远超想象。遇到陡峭的地方,他们只能手脚并用,紧紧抓住身边的灌木和藤蔓,小心翼翼地往上爬。
“有些地方几乎是直上直下,心里也会害怕,但一想到烈士们,又觉得这点困难不算什么。”靳宗友说。从清晨走到下午,他们始终没有找到烈士墓的踪影。就在准备放弃往回走时,在一处巨大的石头旁,靳宗友突然瞥见了一个凹槽——拨开枯叶,青灰色的墓碑赫然嵌在石缝中,斑驳的刻痕里,“纪念碑”和“卫国爱民”几个字依稀可见。时隔六十多年,英雄的墓穴找到了!
靳宗友曾经当过5年兵,“卫国爱民”四个字深深触动了他,“我只是个农民,对密云区或者云蒙山地区的历史了解不是很多。但我曾经当过兵,只要当过兵,就要为军队尽一辈子责任。”
从那之后,靳宗友成为这些抗日烈士的守陵人。他每月往返一次,清理杂草、加固坟冢、擦拭墓碑。
沈爽烈士的孙子得知爷爷的墓被找到后,特意前来祭扫。看到对方在墓前跪下痛哭的那一刻,靳宗友也红了眼眶。“看到他这么激动,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坚持太有意义了。” 靳宗友说。
2019年,一个叫田野的小伙子来到密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从事烈士褒扬纪念工作,与靳宗友成了亲密的战友。田野还想找到另外几座散失在云蒙山上的烈士墓。“山上我熟,我给你带路。”靳宗友当起了田野的向导。两个同是退伍军人出身的好兄弟,每次都一起上山,一起寻找。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二人翻越了大大小小50座山峰,终于又找到了5座无名烈士墓。
找到这些烈士墓后,田野决定为烈士修葺坟茔。靳宗友带领着几个村民承担起这项任务。山上没有路,所有的水泥、沙子、水等材料都得靠人力背上去。20公里的崎岖山路,他们背着沉重的材料,一天只能往上走几公里,然后趁天黑前下山,第二天找到放材料的地方,接着往上背。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烈士墓的修葺工作。
“他们是为守护这片土地牺牲的,我们后辈保管好他们的墓,是应该的。”靳宗友说。有一次,他在修葺墓碑时,被倒塌的石块砸中脚趾,鲜血浸透了鞋袜。他咬着牙,硬是和同伴们一起把墓碑重新立稳,干完工作才下山处理伤口。还有一回,他在山涧转弯处撞见一头野猪,还带着几只小猪崽。深知护崽的野猪极具攻击性,靳宗友急忙爬上树,等野猪离开后才敢下来。“山里的这些‘住户’,只要不招惹它们,一般也没事。” 靳宗友笑着说,仿佛这些危险都只是他守陵路上的小插曲。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云蒙山烈士的故事。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都会有不少人前来祭扫。靳宗友不仅提前将墓地打扫干净,还为前来祭扫的人当向导。有时候他还看见树枝上挂着一些布条,“这是自己来的人,怕迷路,所以拴个布条做记号的。”看着这些布条,靳宗友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越来越多的人心里铭记着这些英雄烈士。
1997年,政府部门在云蒙山山脚下竖立云蒙山抗日斗争纪念碑,记载了“臭水坑”战斗始末、十团伏击日军事迹以及白乙化、邓玉芬等抗日英雄的光荣事迹。2018年修缮纪念碑时,又在碑前修建了一座沈爽的雕像。
今年“五一”前,记者来采访的时候看到,清明节时人们敬献的鲜花仍摆放在碑前。靳宗友用粗糙的手指拂去碑上的落叶,用毛巾轻轻地擦拭着英雄雕像。他的动作很轻,像是怕惊扰了长眠于此的英魂。
17年了,靳宗友早已数不清自己在这条山路上走了多少趟,“一年二十多趟,估计有几百趟了吧。”粗略一算,他在这座山上往返至少有13000多公里了。风吹日晒,脸已黝黑,双手布满了老茧,但他从未想过放弃。“老一辈为我们打江山,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生活,守护好他们的墓,是应该的。” 靳宗友的话,朴实而坚定。
以上内容来自北京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头条
密云资讯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