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实践,是教育的鲜活课堂。从田间地头的“自然学堂”到匠心独运的“非遗工坊”,从科技赋能的“智慧农场”到家校联动的“生活课堂”——金堂县各学校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让“劳动最光荣”的信念扎根童心,让“创造向未来”的种子悄然萌发。
今天,我们将走进金堂县赵家小学的劳动教育现场,看孩子们如何用双手丈量土地的温度,用汗水浇灌成长的智慧,用创新点亮劳动的意义。
“劳动”不等于“劳育”,金堂县赵家小学在思考中不断践行、探索,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学校意识到,仅仅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是不够的,还需构建科学系统的劳育体系。于是,学校着手制定详细的劳育教学计划,整合各方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一、课程开花,生成《校园小农夫》
乡村娃对田园四时、稼穑耕作具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学校立足学校特色、学生特点,着力开发《校园小农夫》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01
“校园农家”陈列室
学校建有一间“校园农家”陈列室,里面有犁、耙、风车、水车、纺车、石磨等农耕工具。按照课程计划,定期组织学生在课程老师的带领、讲解中去陈列室转一转石磨、摇一摇风车,推一推鸡公车、戴一戴草帽……了解农具知识,体验劳动的艰辛,享受农耕魅力。
02
《校园小农夫》校本课程
《校园小农夫》课程将课堂知识教学和劳动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以蔬菜种植为主题,包括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三个模块,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农物生长、农物特性、营养与保健、烹食技术等,并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实践安排表、“我的发现记录卡”和种植日志等,进一步形成系列课程,实现学科融合。
二、实践生根,长出劳动技能
教学楼后面及侧面的闲置空地、书韵亭旁的斜坡,校外两处种植基地让“小农夫”们动起来。
01
种植实践
管好“责任田”,经营好“一亩三分地”让孩子们有了自觉劳动的“责任心”。经历选种、整地筑畦、施放基肥、播种、定植、施肥、灌溉、松土、植物调整、病虫害防治直至收获的全部种植过程,让“农务”不再陌生。当劳动果实化为盘中美食,更是再添劳动魅力。
02
综合拓展
劳动课程不只结出劳动果实,更开出五育并举、学科融合之花。在种植实践基础上各班还组织开展了系列拓展活动,“蔬菜手抄报”“种植交流会”“菜园规划设计展”“我的种植日志”“种植丰收节”......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粮食来之不易、学会合作、发挥特长。
03
服务社会
劳动之趣,非限于陇亩之间。学校还策划了一系列校外实践活动。在“雷锋月”期间,孩子们深入社区,宣传环保知识、参与垃圾分类与街面清扫;在“重阳节”,前往敬老院,为老人整理卧室、洗衣梳头、清扫院落;在“爱心农场”收获季,参与采摘果实,将果实主动分享,捐赠福利院。
三、师资发力,灌溉成长幼苗
学校系统谋划,发挥校内校外师资资源,助力劳动教育生根发芽。通过组织劳动教育培训、教学研究、实践交流活动等,组建一支能胜任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实施,并开展劳动教育学科融合的专业教师队伍。一是组建劳动教育课程小组,专门负责学校劳动教育与国家课程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二是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安排教授专门的劳动课程,对菜园进行管理和对学生进行劳动种植实践指导。三是聘任有经验的校内外专业人员担任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探究课兼职教师,组织并带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校将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进一步巩固劳动教育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