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学生在进行城市环境的清洁活动



学生在自己制作莜面美食

“慧以耕作,以耕启慧”。在吕梁市第四中学北侧,有一块名叫“慧耕苑”的土地。作为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在这里春种、夏管、秋收、冬藏,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变化,撰写日记和总结,经历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从而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念。

近年来,吕梁市第四中学因地制宜全面开展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校内外实践、家庭生活等各环节,创新劳动教育新模式,搭建劳动实践育人平台。

“四维模式”

全面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近日,在山西省教育厅2024年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及优秀课程视频征集中,经专家评审,确定了吕梁市第四中学《构建四维劳动体系,奠基学生幸福人生》为典型案例。

吕梁市第四中学联合家庭和社区,构建了以“农耕生产劳动”“校园日常劳动”“家庭生活劳动”“志愿公益劳动”为内容的四维劳动教育模式,深入挖掘全学科劳动要素,积极探索和实践劳动教育项目化课程体系。

学校以项目化劳动教育课程为统领,注重横向学科劳动教育渗透与纵向跨学科整合课程承接的课程设计,开发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课程,以时间、空间和德育活动为依据,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有序实施各项任务,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推进项目化劳动教育进程。

学校还开展了《基于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教学设计》项目课题研究,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等九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连接学生的生活,拓展劳动教育资源。抓住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挖掘劳动品质,充分认识劳动价值;在数学、科学学科中,学习劳动知识,实现从知识到实践的迁移和创新学习;在体育学科中,劳动的过程就是锻炼身体的过程;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感知艺术源于劳动生活,将劳动实践作为艺术创作题材。学校深度融合学科和劳动教育,开设常规劳动、传统习俗、农耕文化、手工制作、综合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课程,提出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确立教学措施和评价方式,形成了完整的劳动教育案例和课程体系。

立足实际

有效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

开展劳动实践教育,除了开展项目性的劳动实践,更需要落实到细处,着眼于学生的日常行为。

学校在常规工作中渗透劳动教育,充分挖掘校园内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参与引领示范,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同时,强化校园劳动常态化管理。利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报告厅、操场等场地开展常规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做好值日,将卫生保洁工作落实到班级。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以及手工制作、班级文化布置、班务整理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予以精心呵护。

学校通过时间线索设计劳动实践课程,挖掘每个节日的劳动教育价值,让学生对劳动教育有了更多的感悟与思考。在春节、清明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设写春联、捏燕燕、包粽子、打月饼、包饺子等课程,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文化。在植树节、劳动节等常规节日,开设“小树与我一起成长”“劳动最光荣”等主题课程。

学校还注重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会中参与场地布置,为比赛场地准备和管理器材,配合老师组织运动员比赛。在艺术展演中参与布展,帮助学生学会精心设计、合理规划、细心整理等技能。结合课堂知识进行项目化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在感受物理世界的过程中,学会动手实践。在美术社团中,制作树叶画,动脑设计,动手制作,体验劳动创造美,并在艺术展上展示。在体育社团的课堂游戏过程中进行操场垃圾清洁,在合作中完成劳动任务。

此外,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一草一木。开展校园内植物、鸟类普查和保护活动。校内还设置三处移动共享书亭,作为志愿公益劳动的一项,由学生志愿者自主管理。

依托家庭 促进劳动教育生活化

学校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坚持“家校共育,携手共行”理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节假日家校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系列教育活动,真正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目标。

教育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从而增强劳动意识。要求家长给学生安排一些固定的劳动岗位,如吃饭前拿碗筷,饭后洗碗、扫地、倒垃圾,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叠被子、换被套、整理衣柜、整理房间,学会收纳;为家人做顿饭,为家里置办货物,学会识别包装信息,深度参与家庭大扫除等。此外,还从调查家庭耗电量入手,让学生了解身边电器的耗电情况,收集一月内家庭用电情况的数据并完成统计,通过观察寻找家中浪费用电的现象,设计家庭节约用电方案,制定家庭节约公约,明白珍惜每一度电的重要性。

学校还把周日设立为家庭劳动日,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劳动,由简单到复杂,不只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求“家里的事情主动干”“不会的事情学着干”,让家长检查学生的劳动质量。让学生在家庭劳动后认真反思劳动的过程和意义,自己记录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技巧、劳动心得,培养了自主生活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面向社会 促进劳动教育多样化

学校一直积极依托社区开展服务性质的公益劳动,使学生在劳动中懂得关爱他人,服务社会,贡献自我,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参与意识和使命担当。

通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系列活动,组织校外志愿活动。由班主任带队,进行学校附近公交站台及沿河步道的清理清扫工作,如清扫站牌灰尘、清理小广告、捡拾烟头垃圾、擦拭扶手、清扫步道等。并定期组织师生进行社区送爱心志愿活动,关爱孤寡老人。

倡导垃圾分类,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中,争当垃圾分类宣讲员,提高社区居民价值观念。邀请家人、邻居、朋友一起支持并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并记录真实举措,普及环保知识。

将“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开展红色研学之旅。农忙时节组织师生走进王营庄校外劳动基地研学实践,开展改良土壤、覆膜、除草、收割玉米等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

此外,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假期开展了以“遇见未来的自己”“实践磨砺,探索未来之路”等主题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学生深度参与医疗、教育、消防员、图书管理员、销售员、银行柜员、古董讲解员、超市收银员、蛋糕店烘焙师、酒店前台、快递员、记者、文旅宣传员、环卫工人等多种职业体验活动,了解工作流程、工作特点、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并记录下了职业体验结束后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以及自己对未来职业的思考等。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构建新时代的劳动课程体系。吕梁市第四中学将继续行走在探索的道路上,从单一片面行动,到全面参与内化,不断完善“四维”劳动体系,创新教育载体,培养学生形成“成就自己、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劳动价值观,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记者 臧媛慧 本报通讯员 郭向东)

吕梁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