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纠兵事变 皇甫晖)
杨仁晸死了,死于皇甫晖刀下,原因是他不愿意帮助皇甫晖造反。
而在杨仁晸死后,皇甫晖又在军队里找一个校尉,这校尉,史书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但是他和杨仁晸一样,很有气节,绝不谋逆作乱,不配合皇甫晖,结果也被皇甫晖杀掉。
实际上我们来看,好像皇甫晖这么做挺多余的,因为举兵叛乱的就是他自己,既然你要叛乱,你来做这个乱军的领导,你来组织大家不就行了么?你何必还要找代言人,还要扶持别人呢?
皇甫晖当然也想要自己干,奈何他当时只是一个大头兵,他号召力有限,如果他以自己为中心,为领导,在这支魏博军中发动叛乱,谁认识他,谁知道他,谁服他啊?他只能是武装暴动,把军中的高层给争取到自己这一边来,他才能成事。
所以,皇甫晖砍下了杨仁晸和这个无名校尉的头,拎着这两颗人头,又找到了这支军队的指挥使赵在礼。
赵在礼,河北涿州人,最开始在桀燕政权的刘氏父子手下效力,庄宗把桀燕灭掉之后,赵在礼就归顺了河东军,被编入边军之中,做了一个指挥使。
关于这个人的经历,不多,因为他本身就算不上是什么重要人物,五代十国,乱世之际,如皇甫晖这样的大头兵很多,如赵在礼这种边将也很多,他们具有普遍性,在此之前,他们和历史的主线没有太多关系,他们只是存在,他们生或者死,影响不了天下的格局,正常情况下史书自然而然也不会花费笔墨去记载他们。
但是,正是这样的人,机缘巧合下成了撬动时代转轨的隐秘支点,所谓“大历史”的恢弘叙事之下,往往蛰伏着无数蝼蚁般的小人物,他们用愤怒,阴谋,背叛或荒诞的偶然,将帝王将相的棋局碾为了齑粉,彻底的改变了这个世界。
皇甫晖要改变世界,但是很显然赵在礼不想参与,他听说皇甫晖连杀两人,已经奔着自己来了,他二话不说收拾行李,立刻就要爬墙逃走。
(几欲先走 赵在礼)
但是可惜,还算是慢了一步,一只脚刚上去,另外一只脚就被皇甫晖给拽了下来。
拽下来之后,皇甫晖恶狠狠的把人头往地下一扔,说赵将军,你要是不跟我们一起干,这就是你的下场。
赵在礼当然不想干,他如果想干,他就不会跑了,只是眼下白刃戢喉,黍离缀露,赵在礼慌了,无奈之下他只好答应了皇甫晖的要求,以指挥使的名义带领军队发动了兵变。
大军从贝州出发,很快攻打并占领了临清,馆陶,永济,在势力进一步发展壮大后,更是挥师猛进,直接攻占了邺城。
当时的邺城留守是谁呢?是王正言。
乱军攻取邺城之后,王正言只好请降,打开城门迎接赵在礼,这个时候赵在礼没有把王正言杀掉,而是十分客气的拉住王正言的手,说了这么一句话:
王大人德高望重,不用如此卑微屈节,我受朝廷恩惠,愿意和王大人一起守卫邺城,至于兵变,不过是因为手下的士兵思乡心切,而我也是迫于无奈,才被裹挟其中啊。
但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赵在礼把邺城给占据了,皇甫晖也因为是这场兵变的主要领导者被封为了马步军指挥使,升职了,当领导了。
邺城,在今天的河北临漳县。
邺城是古代名城,号称三国故地,六朝古都,您想想南京才有六朝古都的称谓,但是邺城也敢这么叫,原因是因为,邺城曾经做过三国时曹魏,十六国时后赵,前燕,南北朝时东魏和北齐的都城。
而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邺城这个地方,对朝廷来说也很重要。
怎么说重要呢,我们看邺城,它在太行山的东边,漳水边上,往北是幽燕之地,往南直达洛阳,往西连着河东,往东直抵山东,可以说邺城就是华北平原的十字路口。
后唐的都城是在洛阳,从宏观角度看,邺城就是为了拱卫洛阳而存在的,一旦邺城有失,那后唐门户洞开,敌军直逼中原是分分钟的事儿。
而且,以邺城为中心的这广袤的一片区域,从唐代以来,就是粮食产区,加上邺城还控制永济渠,也就是隋唐大运河的北段,一部分的江南钱粮经此转运至幽州边防与洛阳中枢,邺城丢了,等于是直接把后唐经济和军事两根动脉全都切了。
(浴血奋战 元行钦)
听说邺城被乱军攻取,庄宗相当着急上火,立刻就派出了麾下名将元行钦带兵平乱。
元行钦,这人和赵在礼曾经还是同僚,都是出自于桀燕政权刘氏父子麾下。
庄宗攻打桀燕的时候,元行钦和李嗣源交战,俩人交手八次,元行钦实力不济,对垒八次被李嗣源射中七箭,但是这哥们命硬,中了这么多箭都没死,还徒手把箭一支一支的拔出来,继续和李存勖战斗,甚至最后一次交手,元行钦还侥幸射中了李嗣源的大腿。
这武将和武将在战场上拼杀,很容易就惺惺相惜。
本朝武将,不是绝对,也不是批评他们,但是大部分是处于一个频繁易主的状态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武人就容易催生出一种特殊伦理,那就是,武将们血战沙场,他们下意识就会认为,战场上的表现,高于政治上的忠诚。
王彦章与夏鲁奇的黄河血战,刘鄩与李存审的魏州攻防,他们都是在重复这种规则,那就是,你可以杀死我,但是你必须要承认我的价值。
想一下,刀剑相向时却英雄相惜,是不是颇有点古希腊悲剧中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的宿命对决的感觉?
哎,细品真有点那味。
李嗣源一看元行钦,明明打不过自己,却次次都以死相博,李嗣源就感慨,说这个元行钦真是一个壮士啊。
李嗣源欣赏元行钦,元行钦也实在难以再战,终于向李嗣源请降,李嗣源非常开心,直接就把元行钦收为了义子。
在桀燕政权覆灭,庄宗平定河北之后,庄宗听说了元行钦在战场上的悍勇表现,他就把元行钦从李嗣源的手里要了过来,任命为了自己的亲随。
元行钦投入河东集团之后,表现那还真不错,尤其是换了领导,跟了庄宗之后,他打仗时敢为人先,危急时忠勇护主,有一次庄宗深陷后梁大军重围,眼见就要殒命,正是元行钦拼死救驾,才让庄宗转危为安。
我们看《旧五代史》里记载的很有意思:
因流涕言曰:“富贵与卿共之。”
说被元行钦救出来之后,庄宗泪流满面,哭着对元行钦说,以后荣华富贵,你我君臣共享!
实际上庄宗经常把自己置于险地,因为他就是一个亲征且亲力亲为型的皇帝,就是喜欢亲自持械上场拼杀,以前周德威等老将劝过他好几次,他都不听,反而一次比一次冒险,可是您也别说,庄宗身边名将太多,不管庄宗在战场上怎么浪,最后总有人来救他。
(轻狂武断 李存勖)
比如,有一次庄宗轻敌冒进,带着一千多人跑到后梁的辖区去打探消息,结果中了后梁名将刘鄩的埋伏,被刘鄩用一万精兵围了个水泄不通,那架势基本上就没有生还的可能了,可关键时刻,夏鲁奇神兵天降,冲入敌阵,保着庄宗,上午十一点开始突围,一直打到下午五点,愣是把庄宗给救了出来。
元行钦有救驾之功,庄宗对他十分信任,您看自从灭梁之后,庄宗各种猜忌功臣,但却一直把元行钦当成自己人。
邺城兵变的消息传到洛阳,庄宗一开始是准备让李嗣源去的,但是好死不死这个时候刘皇后又出来作妖,她劝庄宗,说哎呀,区区邺城动乱,小事一桩,犯不上派大将去,不如就让元行钦去得了。
事实上邺城的重要性那不言而喻,元行钦是勇将猛将,但他不是智将,他要是智将,也不可能被李嗣源给收拾了。
但是,老婆一吹耳边风,庄宗判断力出了问题,竟然真的就把这么重要的平乱工作交给了元行钦,并且还只给了元行钦两千人马。
说白了,皇帝根本就没拿邺城之危当回事儿。
要说元行钦,如果说他是有勇无谋,也有点苛责了,他领兵进发邺城,到了城下之后没有直接强攻,而是选择了劝降。
事实上这一招是很有效的,因为邺城的赵在礼,通过他一系列的言行举动,我们就能发现,他内心就不是一个想要真的造反的人,这个人是可以争取的。
果然,元行钦一劝降,赵在礼反应火热,立刻派人往城外送酒送肉,犒劳元行钦的军队,并且对元行钦说:
我麾下的将士们,不过是因为思念家人,这才擅自回到了邺城,如今却让天子兴师动众,实在后悔,如果元将军您能说服天子,免除我们的死罪,我们一定改过自新。
元行钦一看有戏,立刻说,河北之军,都是有功之人,你们的过错,天子一定会赦免你们的。
说完,元行钦还把庄宗的诏书送到城里,让赵在礼验看。
诏书的内容,还真是庄宗亲笔,意思就是如果能劝降,既往不咎,只要邺城士兵放下武器,一概不论罪。
那这个时候,这种情况,赵在礼几乎是马上就要带着将士们投降了,谁知道关键时刻变故发生,皇甫晖从赵在礼的手里一把抢过诏书,然后撕的粉碎。
皇甫晖知道,法不责众,邺城里的将士们,是朝廷的重要兵力,皇帝轻易不会杀戮,只要投降,肯定就没事了,但是法不责众后边还有一句话,那就是只诛首恶,别人投降了没事,自己无论投不投降,肯定都得不到原谅,自己指定挨收拾,所以皇甫晖立刻破坏诏书,他必须要绑着这支军队,跟自己一条路走到黑...
(邺城兵变,乱世洗牌)
谁没有妻子儿女,谁没有父母双亲,谁不想要过息兵止战,颐养天年的生活?
谁的命,不是命?
可是,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今日举义者,生是同袍,死是同鬼!
他日黄泉路上,皇甫晖愿为诸君牵马执镫!
将士们,别怪我皇甫晖狼子野心,要怪,就怪这后唐天下,早已容不下我这等人!
被皇甫晖撕碎的诏书洋洋洒洒,飘落城下,好似大雪白茫茫落了一地...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卷二七四》、《新五代史·卷四九》
隋唐五代史. 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五代史话. 卞孝萱;;郑学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