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上午8时,著名思想史家、岳麓书院老院长陈谷嘉先生于长沙辞世,享年91岁。
次日,潇湘晨报记者在湖南大学见到了陈谷嘉的两位弟子——黄震与吴凡明教授。他们从外地匆匆赶回长沙,在阴雨绵绵中追忆恩师点滴,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个关于传承、温情与坚韧的故事。
课堂之上:乡音难改,师心不改
“陈老师的‘乡音’很重,他总怕我们听不懂。”1995年考入岳麓书院的吴凡明教授回忆道。作为陈谷嘉的第四届弟子,他是当年唯一的“独苗”,但陈老的课堂从不冷清——其他学院的学生常常慕名旁听,为了防止自己浓重的宁乡口音成为外地学生听课的“门槛”,年过六旬的陈谷嘉,用最朴素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难题:每次讲到关键内容,他便起身在黑板上把自己要讲的话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来。
同样被这份细致打动的还有黄震。他告诉记者,而先生对教学的严谨近乎“执拗”:“每次课前,他都会手写备课笔记,然后复印给我们,反复确认笔记与他要讲的内容一致,只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一口乡音,一手板书,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位师者对学术的敬畏与对后辈的珍视。
洪灾中的一双手:从“师生”到“家人”的羁绊
1994年,湘江特大洪水冲垮了黄震教授的家,彼时刚入学的他一度因生计陷入困境,陈谷嘉得知后,立即在书院发起募捐。“老师和职工们凑了1050元,我才能继续学业。”此后数年,黄震常去陈老家吃饭,“每次去陈老师家,吃师母做的家常菜,我都觉得他们就像我的亲人。”
这份温情延续至今——陈老90寿辰时,黄震联合同门发起“谷嘉国学薪火传承基金”,以支持国学与书院文化研究,让恩师的学术精神生生不息。
“学问永不退休”:九旬学者的最后一程
“职业可以退休,学问不退休。”2019年,弟子吴凡明探望陈谷嘉时,这句叮嘱让他瞬间哽咽。这位从中专教师半路出家的教授,在工作八年后考上研究生,在陈谷嘉的指引之下走上学术之路。“报道那天,60多岁的先生亲自到研究生楼下迎接我,我却迟到未遇。那份愧疚,至今难忘。”
“他从不在乎名利,书房就是他的江湖。”弟子们回忆,陈老晚年遭遇车祸,甚至历经丧子、丧偶之痛,却将悲痛化为学术动力,90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只为了继续完成导师侯外庐未竟的“中国文明起源”课题研究。
网友追思:一张门票背后的师者胸襟
讣告评论区,网友“张旺利”分享了一段往事:他曾为论文“冒昧”拜访陈老,先生不仅免去他的门票,更向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我从陕西带来的学生”。简单一句话,让陌生后辈感受到跨越地域的学术传承。
“他离开时,所有学术作品都已完稿,算是遂了心愿。”吴凡明望着窗外的雨幕轻声说。阴雨中的长沙,一代学人的故事悄然落幕,但他留给世人的精神火种,仍在书院的青瓦灰墙间静静燃烧。
潇湘晨报记者钟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