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陈丕显在家中来回踱步,这几天他彻夜难眠,不知道应该去云南,还是去青海工作。虽然他想留在北京工作,但已经没有合适的位置。

就在他急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叶帅打来电话,提议他干脆回部队。



还没等他思考是否可行,一个人的出现让他立马做出了决定。

他最后究竟决定去哪里?这个人又是如何劝说的?



三年游击,苦中作乐

陈丕显虽不“显山露水”,但我国军队的政治上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

早些年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当时的进步思想愈发了解。不久后,他就加入我党,开始进行革命。



那时的他不过十五六岁,却比普通人要成熟得多,因为学过几年私塾,成为军队最为稀缺的政治工作者,开始负责团委工作。

在战士们与敌人进行斗争的时候,陈丕显组织政治宣传工作,吸取了一大批人员加入我军,在短时间扩大了红军的规模。



然而,没多久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踏上万里征程。

但有一部分士兵因为伤势过重或者特殊原因,留在了当地,其中便有陈老总。他们决定在赣粤边开展游击战争,从后方策应主力红军的行动。



而陈老总理所应当地成为了这支游击队的领头人,他鼓舞众人,分成多支队伍,与广东等地的地方势力周旋。

游击队开战地十分顺利,还成功地收揽了当地几股势力。但一个月过去,他们的境况更加危险,因为国民党加大了对我军的搜捕力度,在每个关口都进行检查。



赣南军区的中央机关不得不进行分散转移,陈丕显带领一支队伍与陈老总他们会合。这之后,他们决定联合起来,以小分队的方式,打击敌人、组织群众。

当然他们的集结地是油山,处在油山的最深处,一时半会儿敌人根本不会发现。



陈丕显带领一支队伍向池江一带宣传革命工作,顺便获取情报,探听主力红军的具体位置。

他们从偏僻的小路出发,趁着敌方士兵还未发现,迅速进入村中。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开展工作,获得了百姓的支持。



由于敌人多方位封锁,游击队伍几乎买不到粮食,都是百姓借着探亲的名头出城送。

在众人的努力下,他们已经将油山、梅山等地摸透。就在敌人准备全方位扫荡的时候,西安事变的发生,让陈老总他们长舒了一口气。



随后陈丕显跟随陈老总他们回到了队伍当中,而后又马不停蹄地来到苏中,开始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也是在这里,陈丕显成功发挥自己的政治组织能力,得以大放光彩……



军队背后的政治工作者

来到苏中之后,陈丕显立马投入工作,开始宣传抗日思想,让大家明白革命的重要性。

为了让老百姓了解我党的政策,陈丕显每天天不亮就站在村口,向大家讲述如今的局面,讲述八路军的故事。



许多人皆被陈丕显的诚意打动,纷纷选择加入进去。正是陈丕显的到来,为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局面。

然而,根据地的扩展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一段时间内,苏区后方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粮食欠收,就连后勤的武器生产都陷入了停滞。若是这样持续下去,很有可能会影响前线抗战。

陈丕显立马召开东南军区负责人会议,确定发展经济的方针,通过节衣缩食,保证前线粮食与武器的供给。



为了有持续的供给,陈丕显还下令发展生产,促进经济来往,借此恢复敌后根据地的资金流动,让敌后抗日根据地重新焕发生机。

不仅如此,他还以身作则,在此期间削减自己各方面的费用,将一切费用全部充公。其他战士纷纷效仿,很快便形成了一股良好的风气。



在陈丕显的组织下,苏中敌后战区的士兵们团结一心,成功渡过了多个困难,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而在解放战争爆发后,陈丕显依旧留在苏中等地,担任政委一职,管理后勤以及军队工作。而他也是最年轻的政治委员,可见中央对其能力的看重。



就这样过了几年后,陈丕显被调到了上海,再次与陈老总并肩作战,开始致力于上海的恢复工作。

来到上海后,陈丕显前来报到之后,就立马投入工作,对上海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经济颓靡、人员混乱,上海居民的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证。



陈丕显立马将情况报告给陈老总,开始实施一系列严禁政策,将危害社会风气的行为全部禁止。在这之后,又对市场物价进行干预,保证居民的正常水平生活。

在众人的努力下,上海焕然一新。



陈老总也不禁拍了拍陈丕显的肩膀,赞叹他的能力之强。

不过这之后,因为某些原因,陈丕显赋闲在家,再出来工作已经是十多年后了……



兢兢业业,不忘初心

1977年,赋闲在家的陈丕显收到了中央的通知,希望其能够出来工作。

得知这一消息,陈丕显激动不已,立马询问自己去哪里工作。

彼时的他已经在北京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再加上家人都在这里,自然希望自己能够在北京工作。



但中央回复,北京这里没有适合他的位置了,陈丕显只能在云南、青海两个地方选。

陈丕显听后十分纠结,云南环境比青海要好,若是只能选两个地方的话,他也只能去云南。



就在陈丕显犹豫不决的时候,一直关注这件事的叶帅也给陈丕显打去了电话,让他干脆留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

陈丕显想了想,还是拒绝了,因为比起军队工作,他更喜欢从事百姓工作。毕竟他在家赋闲这么多年,也并不知道如今军队的发展状况。



听到陈丕显的解释,叶帅也并未多说,只是表示军队永远欢迎他。

而隔天,陈丕显又见到了胡耀邦,二人也是许久未见了。二人聊了会儿家常,陈丕显就说出了自己的纠结。



对方听后,宽慰地劝道,中央让他去云南可能是暂时的,说不定只是让他适应当前的工作,后续可能还会调动。

听到这里,陈丕显豁然开朗,立马收拾行李,走马上任了。



果然,在不久后,他又被调到了湖北省,担任军区政委,开始致力于湖北的经济建设。由于其出色的表现,陈丕显又被调任中央,成为了一名书记。

在上任期间,他一直勤勤恳恳,致力于我国的政治思想工作,帮助我国在政治、制度方面加以完善。



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国家的工作中,彼时的他权力很大,但却没有因此而骄傲。他一直低调行事,坚决不拿国家的一分一毫。

那时陈丕显家的老房子着火了,政府得知这一消息后,立马出钱进行修缮。



结果陈丕显立马给老家写了一封信,让他们把政府的钱退回去。他还表示房子没了就没了,还有很多群众生活困难,应该将这些钱用到他们身上。

当地政府得知陈丕显的做法后,不禁大为感叹陈老的行事风范。



而这仅是他生活中的一件事,他将全部都奉献给了国家,直到抬不起笔,看不清桌子上的文件,他才选择退休。

即便是退休,他也时常关注国家与百姓的生活。那时的他旧病复发,躺在病床之上,见到来探望的人,第一时间问的就是工作怎么样……



陈老一生为民,也用一生去践行了自己的承诺,所幸他亲眼见证了国家、军队的发展,也算没有遗憾了吧!

参考文献
【1】苏中抗战功卓著——陈丕显,上海党史网,2022年09月28日。
【2】与总政治部主任一职擦肩而过的陈丕显,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年09月12日。
【3】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上杭县人民政府,2010年07月17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