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四渡赤水”,这是红军长征里一个绕不过去的牛气事件。1935年,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四次渡过赤水河,硬是把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剿给甩开了。这仗打得漂亮,不仅救红军于水火,还让红军从上到下对毛泽东彻底服气。

要聊“四渡赤水”,得先从遵义会议说起。1935年1月,红军长征走到贵州遵义,开了个会。这时候红军刚吃了湘江战役的大亏,从8万多人掉到3万多,士气低得不行。会上,大家伙儿把矛头指向了博古和李德这俩“左”倾路线的负责人,觉得他们瞎指挥害了红军。结果,毛泽东被推上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位置,开始管军事。

但别以为这就万事大吉了。遵义会议虽然让毛泽东有了领导权,可红军内部不是铁板一块。不少将领对他的军事能力半信半疑,毕竟之前他被“左”倾派挤得靠边站,井冈山那套打法也有人觉得不适应大兵团作战。说白了,毛泽东这时候的地位是初步确立了,但要让红军上下彻底服他,还得拿出真本事来证明。

“四渡赤水”这仗,发生在1935年1月到3月,正好是遵义会议后红军最危急的时候。蒋介石调了40万大军,想把3.5万红军困死在乌江西北。红军要是没点绝活儿,早完蛋了。毛泽东临危受命,带着红军在这场生死较量里上演了一出大戏。

刚出遵义会议,红军在土城打了一仗,想集中兵力干掉川军,打开北上通道。可情报出了岔子,川军人数比预计多了一倍,红军打得挺惨,损失不小。这仗没打赢,有些人就开始嘀咕了。博古还冷嘲热讽,说毛泽东这“狭隘经验论”也不咋地。可见,当时对他的信任还没到顶。



土城失利后,毛泽东没慌。他一看形势不对,立马决定撤出战斗,带着红军1月29日渡过赤水河,往川南走。这一步是放弃了原计划北渡长江的打算,转去云南扎西方向。蒋介石没想到红军这么快就变招,川军赶紧追,可红军已经跑出去了。

到了2月,毛泽东在扎西开了个会,总结教训,决定东进再渡赤水,打回遵义去。2月18日到21日,红军二渡赤水,一路攻下娄山关,拿下遵义城。这次打得漂亮,干掉国民党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虏3000多人,还缴了一堆装备。这是长征以来红军头一次大胜仗,部队士气一下子起来了。

遵义赢了,但蒋介石不甘心,又调重兵围过来。3月10日,有人提议硬攻打鼓新场,毛泽东坚决不同意。他觉得硬碰硬没必要,得在运动中搞乱敌人。他跟周恩来彻夜分析,终于说服大家放弃硬攻。3月16日到17日,红军三渡赤水,假装往西北跑,蒋介石还真上当,把主力调去追了。

趁着敌军被调开,毛泽东抓住机会,3月21日到22日,红军四渡赤水,折回贵州。部队南渡乌江,直奔贵阳,把蒋介石吓得够呛。他赶紧调滇军来救场,可这正好让云南空了。红军趁机西进,5月初抢渡金沙江,彻底甩开追兵。这一下,国民党围剿计划全泡汤了。

这场仗打完,红军上下对毛泽东的态度彻底变了。为啥呢?有这么几点原因,特别接地气地说说。

“四渡赤水”不是靠运气,是毛泽东真刀真枪的指挥本事。土城失利后,他没死磕,果断撤退保实力;每次渡河,他都算准了敌军的动向,调得蒋介石晕头转向。红军将士亲眼看到,这位“湖南伢子”硬是把40万敌军耍得团团转,还救了3万多兄弟的命。这种本事,谁不服?



长征初期,红军被“左”倾路线搞得差点全军覆没。湘江一仗损失过半,大家心里都憋着气。到了“四渡赤水”,毛泽东带着部队从绝境里杀出来,不仅没让红军垮掉,还打了好几场胜仗。这就像从鬼门关拉回来一样,战士们打心底里感激他,自然就服他了。

遵义会议给了毛泽东名分,但名分不等于实权。“四渡赤水”这仗,等于给他的领导地位盖了个实打实的戳。从将领到士兵,都看到他不是光说不练,而是真能带着大家走出绝路。尤其是林彪、聂荣臻这些大佬,之前还有点观望,打完这仗也老老实实听指挥了。

战役中,毛泽东还推动成立了由他、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把军事指挥权捏在手里。这让红军行动更灵活,决策更快。以前那种各说各话的乱象没了,部队拧成一股绳,效率高得不行。这也让大家觉得,有他在,红军有奔头。

“四渡赤水”不只是军事上的翻盘,它对红军和整个中国革命的影响深得很。

这场仗直接让红军跳出包围圈,保住了主力。后面渡金沙江、夺泸定桥、过草地,都是建立在这胜利上的。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才算大功告成。没有“四渡赤水”,红军早没了,哪还有后来的故事?

这仗之后,毛泽东在红军里的统帅地位再没人敢晃动了。之前还有人对他指指点点,现在全都没话说了。长征结束,中共在陕北扎根,他顺理成章成了核心领导人。1937年抗战爆发,他带着红军打游击,成了抗日的顶梁柱。

“四渡赤水”被后人称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得意之笔”。他那套灵活机动、避实击虚的打法,后来成了解放军的看家本领。三大战役也好,抗美援朝也好,都能看到这场仗的影子。说它是革命史上的转折点,一点不夸张。

后人对“四渡赤水”评价很高,说它是“神来之笔”,这话真不虚。军事上,它以3.5万打40万,还能全身而退,堪称奇迹。政治上,它让红军从分裂走向团结,为革命攒下了本钱。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毛泽东不是只会喊口号,而是真有本事带队伍打天下。

有人可能会问,之前井冈山不也打得不错吗?为啥非得“四渡赤水”才服他?其实井冈山那会儿,红军规模小,敌人也没这么强,影响力有限。到了长征,红军面对的是生死大考,毛泽东能在这种绝境下翻盘,才真让大家刮目相看。



“四渡赤水”后,红军继续北上,1935年6月跟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来张国焘闹分家,毛泽东坚持北上抗日,带着中央红军走到陕西吴起镇。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长征收官。抗战爆发后,他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打鬼子,1949年终于推翻国民党,成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当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后来又当国家主席,带着国家搞建设、打基础。1976年他去世时,83岁,一辈子都在为中国折腾,他的历史地位早就在“四渡赤水”这样的硬仗里定下了。



“四渡赤水”这事儿,简单说就是毛泽东用一场硬仗,把红军上下的人心给收服了。从土城失利到四渡翻盘,他证明了自己不光有理论,还有实操能力。红军将士从怀疑到信服,再到彻底服从,就是因为这场仗打得太漂亮,救命又提气。你说,这还不牛吗?历史上这样的转折点不多,“四渡赤水”绝对算一个。你咋看这事儿?有啥想法,随时聊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