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从豹尾虎齿到女神之尊
早期的西王母形象显得勇猛而粗犷。她与人间帝王之间似乎有着不解之缘,不仅在昆仑山款待了周穆王,还与汉武帝共享欢宴。西王母的蟠桃盛宴在民间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西王母,即是民间所熟知的王母娘娘。通常人们视她为玉皇大帝的皇后,她以端庄的容貌和雍容华贵的气质著称。除了在《西游记》等小说和民间传说中可以找到王母娘娘的踪迹,一些古老的艺术品上也留下了她的形象。例如,在山西芮城永乐宫的著名道教壁画中,王母娘娘被描绘成一位仪态万千、貌美如花的美妇人。
西王母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在《山海经》中,她被描述为半人半兽的神祇,拥有豹尾和虎齿,常常迎风长啸,尽管头发蓬乱,却佩戴着精美的头饰。《山海经》还提到她居住在昆仑山中。在许多古老的神话故事中,西王母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后羿就是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了不死药。
进入汉朝时期,西王母的形象逐渐定型,她被普遍视为尊贵的女仙领袖,受到人们的虔诚敬仰,各地纷纷建立祠堂和道观以供奉西王母。
据《汉武故事》等记载,西王母在汉代再一次和一位天子欢宴,这就是著名的汉武帝。汉武帝对仙道情有独钟,频繁巡游名山大川,举行庄严的祭祀仪式,寻求与神仙的沟通之道。某日,皇宫迎来了一位来自西王母的使者。这位使者骑乘着一匹白鹿,前来传达西王母即将降临的消息。汉武帝随即下令在九华殿悬挂起华美的锦帐,以备迎接。七月七日的夜晚,天际出现了一辆紫云车,一位仪态万千的女仙降临。她身旁伴随着三只巨大的青鸟作为护卫,这便是传说中的西王母。汉武帝设宴盛情款待西王母,而西王母则命侍女呈上七颗如弹丸般大小的仙桃,并将其中五颗赠予汉武帝,自己品尝了两颗。汉武帝食毕,小心翼翼地收藏了桃核。西王母好奇地询问:“你收藏桃核有何用?”汉武帝答道:“这些桃子味道极佳,我打算种植它们。”西王母听后微笑:“这些桃子需三千年才能成熟结果。”当时,著名的滑稽人物东方朔正躲在大殿外,偷偷透过窗户窥视西王母的仙颜。西王母察觉后,指着东方朔所趴的窗户对汉武帝说:“这个趴在窗户上的年轻人,曾三次潜入我的仙园偷桃。”
西王母与历代帝王之间似乎有着不解之缘,道经中多次记载了她与帝王们欢宴的场景。据传,在唐朝中期,田谬和邓韶在中秋之夜外出赏月,意外地被引入仙境,亲眼目睹了西王母与周穆王、汉武帝欢聚一堂的盛况。原本的宴席还邀请了黄帝,但不巧的是,黄帝正忙于主持月宫的宴会,无法抽身前来。宴会上,刘纲、茅盈担任侍者,麻姑弹奏筝曲,谢自然击筑助兴,丁令威献唱,王子晋吹笙相和。这次宴会场面热闹非凡,汇聚了上下数千年的众多仙人,其盛况远超当年穆天子的瑶池盛会和汉武帝的九华殿宴。
在道教的神话体系中,西王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道经记载,元始天王与太玄玉女交感而生东王公与西王母,以及三清四御等众多尊神,这凸显了西王母在道教中的崇高地位。作为太阴之精、女仙之首,西王母与太阳之精东王公共同掌管阴阳二气,孕育并滋养着天地万物。在道教信仰中,所有得道成仙的女性,以及那些希望修道成仙、升入天庭的人,都必须先拜见西王母和东王公,之后才能进入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
西王母的神圣称号为“西元九灵上真仙母”,她被封于西龟之岳,总揽仙籍,承袭玉清之统。她的仪仗盛大,服饰华美,皆为元始天尊所赐。她头戴玉冠,手持青玉板,身着缀有青色羽毛的九天凤衣,脚踏凤云鞋。她的出行排场壮观,由二十四乘神凤牵引的车乘,以及手持五色旗帜的仙人和七百名玉女随从,共同构成了一幅宏伟的景象。
在道教的众多教派中,全真派特别尊崇西王母,将东王公视为全真派的始祖,而西王母则被视为极为重要的大神。上清派则将西王母尊为七圣之一,与太上老君、东王公等尊神并列,彰显了她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西王母在民间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人们普遍信仰她,并通常视其为玉皇大帝的配偶。她亦被称作金母或瑶池金母,然而最普遍的尊称还是王母娘娘。王母宫、王母殿是各地常见的宗教场所,在供奉西王母的道观中,通常还会有其他女神仙陪祀,例如掌管生育的金花夫人等。
在民间传说中,西王母常常与蟠桃宴联系在一起。据传,汉武帝曾珍藏桃核,而到了朱元璋统治时期,在元朝遗留的皇宫内库中发现了一个异常巨大的蟠桃核。这个桃核长达五寸,宽四寸七分,上面刻有“西王母赐食武帝蟠桃”的字样。
早在元代,就有以西王母为题材的杂剧上演,如《宴瑶池爨》、《王母祝寿》、《蟠桃会》、《瑶池会》等剧目。到了明代,还有《群仙庆寿蟠桃会》的戏剧作品。然而,真正使西王母和蟠桃宴深入人心的,是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人们熟知的“大闹天宫”情节,起因就是孙悟空因天性使然,私自进入蟠桃园,偷食蟠桃,并搅乱蟠桃宴,从而引发与天庭众神的一场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