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衣食住行”被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基本需求,其中“食”又尤为重要,早在《孟子》中就提出“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而说起食物,自然就不得不说做饭的工具——“灶台”。
灶台,从古至今就是房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阳宅六事”和“阳宅三要”的说法,其中就都包含灶台,可见古人的重视,也因此我国就有很多关于灶台的说法和讲究,例如老话就说“灶台三不向,向了家难旺”,那灶台有哪三不向呢?还真不是迷信,莫忘老传统!
“灶”的意义
东汉刘熙《释名·释宫室》对灶是这样解释的:“灶,造也,创造食物也。“这也揭示了灶台的最初功能是作为烹饪食物而存在的,直接关系着全家的温饱,所以作为"饮食之源",灶台也就象征着家庭的生命力及延续,灶火不熄则代表着家族香火不断,民间"分家另立灶台"的习俗直接体现了这一点。
除此,“灶”还是家庭财富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灶具本身就是重要资产,铁锅、陶灶等造价昂贵,《天工开物》中就有"一灶之费当五亩之获"的记载,这也导致古时贫困的人家会出现共用灶台的情况,明代《宛署杂记》也记载"贫家无灶,借炊于邻"。其次,灶火的旺盛与否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粮食是否充足,《盐铁论》中就有"富者钟鼎食,贫者藿羹灶"的对比。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应该更能理解“灶”在古时的重要程度,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认为灶台会影响家庭的兴旺与否,有了“灶台三不向,向了家难旺”的说法,那具体灶台到底不能对着哪里了?我们一起来具体看看。
一、不对门
在传统民俗中,有灶台不宜正对大门的说法,民间老话就说:“开门见灶,钱财多耗”。老祖宗的说法是"灶乃养命之源,宜藏不宜露",意思是说门是一家的气口,灶台若正对门户,会“火气外泄”,从而影响家中的财富。
很多人会说,这不是迷信吗?其实还真不是,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解释的话,古时人们更多的是使用柴火,这就需要避风保温,明代《鲁班经》中就有"灶口对风吹,火弱饭难熟"的记载,开门见灶会导致火力不稳,增加柴火的消耗。古代"柴米油盐"皆为重要生活开支,柴火浪费自然被视为破财之兆。
除此,这还和古时的礼制有关。厨房在传统礼制中属"内闱",《朱子家礼》要求"厨灶当隐"。若从外直视灶台,既违背"内外有别"的礼制,也暗示家庭隐私外泄,古人认为这种无序状态会招致破财。北京四合院经典的"影壁避灶"设计,正是对此观念的实践。
二、不对窗
我国民间有“灶靠窗,财流光”的说法。其实通过上面的解释,这个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是出于燃料的耗损增加。明代《天工开物》实测记载"临窗灶火,柴耗三成",穿堂风加速燃烧效率的同时,造成燃料的过度消耗。在"柴米油盐"皆为硬通货的古代,这直接意味着家庭开支增加。
其次就是出自安全的考量。古代的建筑多是木质结构,明代《便民图纂》警示"灶近窗牖,火星飞溅",木构建筑中此布局易引发火灾,直接威胁家庭财产安全。因为厨房也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我国传统文化讲究“财不露白”,如果灶台直对窗户的话,那么自家的"家底“就会被看光光了,很容易会导致"露富招妒",从而影响家庭的安全。
三、不对厕所
古时有"灶对厕所,病痛增多"的说法。我国古时多采用旱厕形式,如果离厨房太近的话,会影响食物的卫生,《本草纲目》中就特别指出:"粪秽之气染食,易生霍乱",宋代《养生类纂》就有"溷厕近厨,食辄腹痛"案例记载。
再者,厕所会产生不好的气味,离灶台太近的话,也会让人不舒服,从而影响食欲。我国大部分地区属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为了不将秽气吹向厨房,我国古时的房屋布局一般会将厨房设置在东南方,而厕所则在西南方,也就是“东厨西卫”的经典格局,除此还明确要求二者距离"不得少于一丈五"。
“灶台三不向,向了家难旺”,并非迷信,而是古人结合“安全、健康、节省能源”总结出的经验。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不必完全拘泥于此,但合理布局灶台,确实能让烹饪更顺手,家庭更和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