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局 李少妮


我是2024年的新入职干警李少妮,今天非常荣幸能与各位领导和同事分享我这一年时间在法院执行局的成长故事。

作为一名非法律专业的新干警,初入执行局时,专业背景与工作要求间的巨大差距,曾让我陷入迷茫与焦虑。堆积如山的卷宗、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还有繁琐复杂的办案流程,每一项都如同拦路虎横在面前,让我手足无措。

我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撰写一个重要会议的内网新闻稿。本以为文字工作是我的“舒适区”,然而,现实却给我狠狠一击——会议上领导发言中提到的专业术语让我如坠云里雾里。最后,还是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讲解下,我才完成了这第一份新闻稿件。这件事,让我深深意识到作为一个法院人,无论从事何种具体工作,具备基础的法律业务知识是最起码的要求。这次经历,让我懂得:青春的成长,始于正视不足,勇于突破。

一个月后,我迎来了新任务——协助办理房屋过户的执行案件。在大家眼里,这可能是执行工作中最简单的一类案件,但对于我来说,是能让我迅速了解执行流程的一把“金钥匙”。办案过程中,我不断向同事请教裁定文书撰写、协执制作要点、文书送达程序等一系列最基础的问题。经过一次次案件的办理,我的知识储备更加充足,办案经验更加丰富。从最初面对当事人时的紧张局促,到后来能从容应答,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最后办结一宗宗执行案件,每一次进步都让我觉得欣喜万分。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2024年10月29日凌晨的那次集中执行行动。那时,天还很黑,法院大楼却早已灯火通明、警灯闪烁,五十余名执行干警已整装待发,奔赴执行现场。到达现场后,我们依法对被执行人采取拘留措施,以坚决的行动捍卫法律的威严。而面对家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的被执行人,我们的执行团队秉持人性化善意执法理念,给予其时间妥善安排家事。还记得,当时现场有一位被执行人家属,情绪十分激动,阻止我们依法执行。而我作为现场唯一的女性执行员,出于共情也本着减少家属抵触心理的想法,我上前去安抚她,向她讲解执行程序的性质,最终引导她配合我们的工作。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执行工作不是非黑即白的博弈,而是法理与人情的平衡艺术。我们手中的法槌不仅要敲响公平正义的强音,更要传递司法为民的温暖。

这一年,淄川法院为我的成长提供了平台和机会,让我从一个懵懂的新人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法院干警;而我也亲眼见证了淄川法院的发展和成绩。在院领导的引领下,我们法院以创新工作机制为抓手,积极探索司法为民新路径,不仅提前完成薄弱法院脱薄任务,更在多个领域绽放光彩。执行局干警们秉持“司法为民”信念,日夜奋战在执行一线,成功斩获全省法院“终本清仓”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的殊荣,生动诠释了司法的力度与温度;“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创建,让司法服务下沉到乡村社区的每一处角落,法庭干警们以耐心化解矛盾,用智慧消弭纷争,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收获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淄川法院的成绩远不止这些,而这一项项成绩背后,凝聚的是全体法院人勠力同心的智慧与汗水,也让我深刻领悟到团结奋斗的力量,更坚定了我投身司法事业、守护公平正义的决心。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怀揣对法律的敬畏、对工作的热爱,不断学习,提升能力,在工作岗位上挥洒青春汗水。我坚信,只要我们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就一定能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法院青年的坚实足迹!让我们以青春之名,书写淄川法院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立案庭信访办 刘长友


我是立案庭信访办的刘长友,毕业于山东政法学院,今年24岁,从24年7月入职至今已快一年了。这一年,在领导的关怀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对法院工作,尤其是信访工作有了以下三点认识,

第一,初遇挑战,在学习中转变角色

初到信访岗位,我便感受到这份工作的特殊性:既要精准把握法律政策,又要耐心倾听群众诉求。记得第一次面对情绪激动的来访群众,我因经验不足而略显慌乱。幸得同事及时指导,从接待礼仪到沟通技巧,从文书处理到系统操作,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让我逐步克服“本领恐慌”,学会用专业和温度搭建与群众的沟通桥梁。

第二,俯身实干,在磨砺中体悟责任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每一件诉求背后都是群众的急难愁盼,都是来访群众沉甸甸的信任。近一年来,我在信访接待室见证了各式各样的案件,有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不理解的困惑,有当事人寻求司法救助的急切,也有信访老户多年未解的心结。这一年来,信访工作让我深切体会到不仅是传声筒,更是解压阀,既要用法律思维理清事实脉络,也要用民生视角感知群众冷暖。如今,我学会在接访中多问一句,“还有什么困难”,在沟通中多想一层“能否优化流程”,努力让群众在每一次沟通中感受司法的温度与担当。

第三,展望未来,在坚守中砥砺前行

信访工作常遇难题,但每当看到群众满意而归,便觉得一切付出都有意义。未来,我将从三方面提升自我:一是深化学习:加强法律知识储备,尤其关注涉诉信访新规,确保政策解读精准到位;二是改进方法:学习运用“枫桥经验”,主动靠前化解矛盾,减少群众“往返跑”;三是锤炼心态:以“如我在诉”的同理心面对群众,用更柔性的沟通方式提升工作质效。

感谢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与帮助!未来我将继续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法院人。

太河法庭 史华超


我是来自太河法庭的法官助理史华超,时光荏苒,不觉我已经加入淄川法院这个大家庭4年了,刚来法院我先是在政治处实习了一个月,后去执行局的快速执行团队工作了一年,2022年跟随着宋庭长筹建了太河法庭并一直在太河法庭工作至今。

初到太河法庭,一方面要适应从执行到审理工作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还要忙着党建、财务、内勤、食堂等其他方面的工作,纷繁复杂的工作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但有时也会让我陷入了焦虑和自我怀疑。作为山区法庭的一名助理,我觉得如何和当事人进行有效沟通,做好调解工作是一大难题,我们法庭的案件多以离婚纠纷、民间借贷纠纷、买卖合同纠纷等为主,每次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时,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稳定的情绪,有时调解一上午双方马上要达成一致意见时会因某方一句话而导致调解失败,心情难免会有所沮丧,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宋庭长时常对我们说的话,做好调解工作首先要具备同理心,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双方当事人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让当事人信任你,是做好调解工作的前提。日常工作除了调解,我还要书写裁定书、判决书等,这些法律文书的书写,不光要认真仔细避免出现低级错误,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所以在工作之余我也会多看一些经典案例和法律法规,不断充实自己的法律知识。

我一直非常庆幸加入了太河法庭这个小家庭,庭上不管是法官、助理、还是书记员,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发光,也正是这种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互相帮助的团结精神让我们这个小家庭越来越好,在今后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向身边优秀法官看齐,用自己的微薄力量为法院发展添砖加瓦。

监察室 王永孝


在没有来法院参加工作之前,法院在我眼中意味着庄严和神圣,公平和正义。如今我有幸来到法院监察室工作,作为法院监察室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才切实感受到法院工作的不容易,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通过这两年的工作,我深刻认识到,做好纪检监察工作,不仅需要掌握沟通技巧、提升沟通能力,更要不断提高法律知识和素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刚来监察室工作的那段时间,我对于电话接待当事人反映问题十分头大。因为初来乍到,对法院工作也不是很熟悉,特别是接待当事人方面经验不足。有的当事人情绪很激动,甚至出言不逊,如何正确处理,我难免手足无措。我自己渐渐摸索,也在领导的教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悉心学习,逐渐学着耐心地倾听当事人诉说他们的不满,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解释,认真地记录下他们所要反映的问题,事后竭尽所能地来调查情况。逐渐地,我对如何应对当事人,如何处理当事人反映的问题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对如何做好监察室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在与当事人沟通的过程中,我愈发感受到法律知识和素养的重要性。举报问题线索往往涉及复杂的法律关系和法律条文,如果没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在与举报人沟通时,无法清晰、准确地解释案件的处理流程和法律依据,就难以给当事人合理的解释和答复。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以后,我开始系统学习法律知识,利用业余时间了解各项法律法规,向同事们请教各个部门相关的法律程序,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纪检监察工作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群众的期待,一头连着司法的公正。只有站稳立场、提升能力,才能让这座桥更稳、更实。进入法院工作的这两年,在纪检监察室岗位上的每一个任务、每一次学习,都成为我成长的基石。我深知,沟通技巧和能力的提升,法律知识和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扎实的作风,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公正、廉洁、专业的法院干警。

立案庭 苏明慧


我叫苏明慧,去年7月份刚入职淄川区人民法院,今年25岁,现在在立案庭工作学习,在工作的这10个月里,我深刻体会到立案庭作为法院的“第一窗口”,既是司法为民的“前沿阵地”,也是案件流转的“中枢枢纽”。下面我就谈谈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我的收获与体会。

首先,立案庭的工作看似程序性较强,但背后涉及对诉讼主体、管辖权、案由、立案材料等法律细节的精准判断。每一个案件都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审查,再根据我院内部的分案规则分派到承办庭,在分案过程中稍有疏漏就可能影响案件后续的审判。比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建设工程合同与承揽合同的区分,以及买卖合同与产品质量责任纠纷的区分,案由的不同,就会导致管辖权法院的不同、承办庭不同。

其次,立案庭是群众接触法院的第一站,当事人往往带着焦虑,甚至不满的情绪而来。作为一名新人,我的工作经验比较欠缺,在与当事人的沟通交流上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对当事人咨询的问题不熟悉、对法律知识的应用比较死板等。但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请您稍等一下,我帮您问一下”这句话已经很少出现在我接待当事人的过程中了。现在,面对不同的当事人,我始终坚持“耐心倾听、换位思考、理性引导”的原则。

最后,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法院干警,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在工作中对我的帮助和包容,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做好细节问题的把握,不断向各位领导、同事们学习,学习新法新规,学习典型案例,在案件审查过程中做到既“快”又“准”。在与各部门的协作中,更加注重从全局视角看待问题,牢记司法工作环环相扣的特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