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阳 受访者供图

  民航飞行员——这群云端之上的公共安全守护者,始终笼罩着神秘面纱的职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新生代投身其中。
  王子阳是四川航空年轻一代的飞行员,今年27岁,历经五年淬炼,两年前完成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的蜕变。如今每次执行任务前,他都要提前研读气象云图,反复推演特情处置预案,严谨执行航前简报制度。
  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他讲述了自己独特的职业故事,以另一种视角解构着飞行员的职业内核。

飞行员的双面人生
在严谨与浪漫中寻找平衡


  “制服是我的第二层皮肤。”谈及职业认知,这位文学专业出身的飞行员展现出哲学思辨的特质。他将工作状态精准拆解为“双系统模式”:驾驶舱内是精密运转的“人形计算机”,必须确保每个操作符合作业手册的精度;走出舱门则瞬间切换为生活家模式,侍弄花草的剪刀与握操纵杆的手掌,在角色转换间做到平衡。
  在飞行员被社交媒体神化的当下,王子阳更愿展示这份职业的真相。他的飞行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错过的春节团聚、临时取消的休假计划以及那些在云端见证的万家灯火。这是他略带遗憾的回忆,但也组成了他职业经历中骄傲的瞬间。
  谈及对这份职业的理解,王子阳说,他是在成为飞行员之后才发现了人生的意义。“这个行业给了我使命感,让我对人生意义有了另一种解读。以前我觉得只要过好我自己的生活就行了,现在我会思考如何让我的人生和职业变得更有价值。”王子阳说,他有一个10年计划,希望能够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机长。

与英雄同频
在传承中更快完成蜕变


  在9800米高空34分钟挽救128条生命,“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的故事无人不知。王子阳也有幸跟随刘传健学习。他说,在正式成为飞行员前的实操训练中,刘传健机长给新人授课,他有幸跟随机长感受在驾驶舱的“第一次飞行”。
  “刘机长示范操作时,操作杆始终稳如磐石。”王子阳回忆道。在真机起落训练中,刘传健的每一个操作都很专业精准,这给了他很大的冲击,也让他由衷地敬佩起这个榜样。这场跨越代际的飞行教学,成为王子阳职业蜕变的催化剂。
  在实际的飞行中,王子阳珍惜每一次经验积累。“我们航空公司有‘传帮带’文化,这在实践中给了飞行员更多学习的机会。”王子阳回忆,在飞行中,能感觉到很多机长和飞行员都非常有经验,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情绪稳定,处理专业,非常值得年轻飞行员去思考、学习。过去一年王子阳最大的成长就是自我管理能力的觉醒。从学生到职场人,失去外部监管后,主动平衡时间、学习与生活。“飞行是终身课题,需不断研读手册、更新运行规范,技术扎实、作风严谨的企业文化已经让我内化于心,但这条职业道路还有太多需要我去钻研成长的空间。”他说。

新青年的突围
在跨界中重构人生航线


  当被问及“新青年”定义时,王子阳给出了意料之外的答案:“真正的年轻态,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切片能力。”他的跨界轨迹恰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脚:从比较文学课堂穿越到民航驾驶舱,在面对多份工作选择时毅然决定参加航空公司的校招,经过多重对专业知识以及身体素质的检验,叩开航空大门,他每次身份转换都在打破认知边界。
  对想要跨界追求梦想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王子阳说,他的经历证明,跨界并非“无路可走”,但需把握三个关键:首先是接纳多元自我,不被单一标签限制。“比如我曾是骑行爱好者、雅思辅导老师、文学研究者,这些经历共同塑造了今天的我”;其次是抓住时代机遇。民航业的开放与技术革新,为跨界者提供了新赛道,对于想要跨界的年轻人来说,要主动捕捉机遇;第三是韧性与长期主义,转行初期必然面临认知与技能断层,需以“终身学习”心态不断积累。
  从文学专业的学生,到万米高空的飞行员。这个善于在严谨与诗意间寻找平衡点的年轻人,正以独特的跨界思维重新定义飞行员的职业内涵。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最珍贵的品质:既能在万米高空守护生命刻度,又能在人间烟火中保持思想温度。这种多维度的生命体验,或许正是解开职业迷思的最佳密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越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