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春天,李鸿章母亲的轿子在石板路上慢慢抬着,轿帘掀开的一条缝能看见里面那双没裹过的大脚。

身为两江总督的李鸿章骑着马在旁边跟着,额头上冒出细细的汗珠,然后他小声的让母亲把脚收一收别让人看见。李‬母‬呵斥‬道‬:你‬老子‬都‬没有‬嫌弃‬我‬脚大‬,你‬还‬嫌弃‬!



李世家从明朝时就有个家训:不提倡给女的裹小脚。他家老祖宗李心庄在正德年间就说女子的脚要结实,这样才能把家务操持好。在道光年间的合肥县这个地方,李家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招来了不少闲话。

1823年李氏要和李文安成亲的时候,她那没有裹过的大脚在婚礼上遭到了那些喜娘在背后偷偷议论。那时候合肥县10个女子里有9个都是五六岁就开始裹脚,都觉得小脚才好看,三寸金莲成为衡量女子德行的标准。



李氏能有这双大脚并非偶然。她爹李殿华在当地是个很有名的教书先生,家里藏书阁里放着一些‬关于‬科学‬的‬书籍‬。

她爹是个非常开明‬的人,他经常跟女儿说:裹小脚就跟把骨头弄断一样,这不是仁慈的人该干的事儿。因为有她爹的支持,李氏就不用裹小脚,而且还能看书。这种特别的教育让她既认识字又会干农活,在当时算是另类。



李文安考上进士后,李氏就跟着丈夫去了京城。在京城的那些官夫人的圈子里,她这双大脚也时常被人说三道四。

有一次他们去广济寺拜佛,有几个诰命夫人当面嘲笑她说道:李夫人这脚跟船似的,这么大的脚怕是要把寺庙的清净都给踩没了。

李氏不慌不忙地回了一句:佛都说了众生是平等的,哪有什么贵贱的区别呢?这话后来在京城那些当官的人中流传开来。



1868年的南京城,裹小脚的风气已经非常严重了。那一年全城有13万女性,其中就超过10万人都裹了小脚。大街小巷都是小脚会,那些裹了小脚的女子就在里面显摆自己那三寸金莲。

这时李鸿章正在搞洋务运动。其实他心里明白,缠足这种不好的习俗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可想到母亲那双没裹的大脚心里就犯难。



那天在轿子里发生的冲突其实并非偶然。李鸿章虽然提倡学习西方的东西,可他在潜意识里,还是被传统的礼教观念给束缚着。

当年他负责江南制造总局的时候,虽然把西方的技术引进来了,但是对于女工放足的命令,却一直拿不定主意,犹豫来犹豫去这种矛盾,在母子俩的对话里就完全暴露出来了。

母亲一下子就把轿帘给踢开了,那时候她不光是在教训儿子,更是在向存在了千年的缠足这种坏习俗公开叫板。



这件事在南京官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江苏巡抚丁日昌在自己日记里写到过这件事:李老夫人坐在轿子里呵斥自己儿子,听到的人都吓了一大跳。

她那句“你爹都不介意”,其实就是在为天下的女子喊冤,后来《申报》把这段对话报道了出去,一下就在江南地区传开了,这成了反对缠足运动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3年后厦门就出现了第一个反对缠足的组织,叫“天足会”。这个组织的宣言里,专门提到了“李老夫人流着大脚走遍天下”这件事。



李家反对缠足的做法,其实就是晚清社会变革的一个先兆。后来李鸿章在办北洋女医学堂的时候,就明确规定女学生都不能缠足。

他这种态度的转变,很明显受了母亲的影响。到1902年清政府下了诏书,劝大家不要缠足。这时候距离李氏在轿子里生气地呵斥已经过去了34年。不过变革的火苗其实早就种下了。



缠足这种制度的消失,是多方合力的结果,西方传教士办的《万国公报》持续登一些反对缠足的文章。

康有为1883年在他自己老家搞了个“不缠足会”。梁启超把缠足当成是最不好的风俗了。不过真正能把缠足这种旧习俗的根基给动摇了的,还是千千万万像李氏这样的普通女人。

这些女人用自己的一辈子证明了,没缠足的女子既能好好地伺候丈夫、教育孩子,还能做点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事。



那双敢于踢开轿帘的天足,不仅是李氏家族勇气的证明,更是一个古老文明艰难转身的记忆,当博物馆看到那些不足三寸的绣花鞋时。

不应该忘记曾经有女子用天然双足,在青石板上踏出改变时代的美妙声音。这种来自民间的自发抗争往往比任何制度更有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