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战役正如火如荼进行时,秦基伟率领的志愿军第15军,已经按照彭德怀的计划,火速插至涟川地区,准备参加第五次战役。第15军是1950年11月,从川滇黔边,赴河北进行整训改装的;于1951年3月25日,正式入朝。

第15军入朝后,就立即参与到第五次战役中,在志司的命令下对敌军进行冲击。这一冲就是7天时间。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打到汉城一线。

这接连的胜利,让志司生出警惕之心:志愿军一进攻,敌军就乘坐汽车,利用高机动性不断后缩,好似无还手之力,也并未出现太大伤亡;彭德怀认为,这很可能是诱我军深入之策,把我军引至汉城附近,配以准备好的空军、炮兵,消灭我军。

因此,志司当即下令,全军停止追击,回到战役开始时的出发地区集结,等待下一步命令。第15军进至加平、抱川地区,休整了长达十天时间,这标志着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结束。

第二阶段开始时,第15军按照志司命令向前推进出击。第二次战役结束前夕,我军经过连续6天的高强度作战,即将出现弹尽粮绝、后勤跟不上的情况。于是第二阶段结束,我军奉命向北转移,开始撤退。

大兵团作战,进攻很容易,但撤退就有些麻烦了。有的部队因友军撤得快,自己撤得慢(主要是部署原因导致),就要被敌军包围了。



我军在东线的大量部队,志愿军9兵团的3个军、3兵团的第12军,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第3军团,将被敌军困在一个狭长地带,要打,部队展不开,要守,也没合适的地形适合展开守,几十万人窝在一起,最关键的是无后方、也无供给。

为了避免这一后果的出现,需要一支部队阻击敌军,掩护友军。秦基伟和第15军是受命于最危难的时刻,秦基伟在回撤途中,突然接到彭德怀从志司亲自打来的电话,要求其率部无论如何都得在芝浦里一线坚守7天到10天。

秦基伟当即作出“我们一定坚持10天”的坚决保证。彭德怀之所以亲自给15军下这道命令,一是前面作战15军是第一梯队,冲在最前面,因此回撤最靠后;

二是这是牺牲15军局部利益、保住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大部利益的命令,对15军多少有些不公平,但下命令的彭德怀没有多说,执行命令的秦基伟也没多说什么。

秦基伟说10天就10天,一天不差。这10天打得非常艰苦,也非常残酷。这10天涌现出许多以命相搏、悍不畏死的战斗英雄。



134团7连连长郭新年,下巴被打掉一半,痛得陷入昏迷中,醒来后继续坚持指挥和身先士卒战斗。仅他一人用手榴弹,就毙伤30余敌。还有2个战士坚守住一个排的任务阵地,退敌11次,毙伤100多敌。

这些超越常人的英雄,有的有名,有的无名,还有的事迹不为人所知。

直到大部队基本撤退完毕,15军才从敌人的猛攻中撤下来。这时,彭德怀发来一封简短、震撼、又富含感情的电报:“秦基伟,我谢谢你们!”据秦基伟之子讲述,最后还加上了一句“十五军万岁”。

这场战斗的故事,直到数十年后才结束。有一位荣获特等功、得授一级战斗英雄的战士柴云振,没有参加庆功会,更没领取奖章、证书。

因战事紧张、归国治疗等原因,柴云振消失了。直到数十年后,部队整理战史,分别派人到山东、山西、河北等省调查,才把他找出来。

当组织询问柴云振,有什么要求的时候,他一脸难过地说:“我那一个班都牺牲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活在这世上,应该代那些牺牲的战士们做点事,我对组织没有任何要求。”



柴云振的话,诚恳又简朴,却能感人至深。不久,柴云振到北京公干开会,秦基伟特地接他到家里吃饭、聊天。秦基伟看着这张满脸沟壑、饱经风霜、朴实憨厚的脸,思绪一下回到抗美援朝战场上,仿佛再次看到那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年轻战士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