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读唐僧的身世时都疑惑一点:为啥唐僧母亲殷温娇和丈夫、儿子大团圆后,竟会选择自尽收场?
特别文中还用了“从容自尽”这个词,一个从容,足以说明对于死,殷温娇早已坦然面对;一个从容,也暗含写作者对此举的赞美。
是不是太变态了?!
搁今天来说,一个被流氓霸占了18年的女子,终于被解救,与家人大团圆,这叫苍天有眼,接下来的生活可能磕磕绊绊,但怎么都不应该走到自尽这个结局。
然而,《西游记》附录这篇文却让一个女性受害者最终承受了所有。
女性如此悲哀的命运,如此从容接受冤死的命运,和从小被“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这些思想洗脑有关。
《西游记》虽写的是发生在唐朝的故事,但它写于明代,书中更多的体现的是明朝的意识形态。
插一句嘴,唐朝对于女性还是比较尊重的,要不怎么会出现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思想解放的朝代,国家很有活力,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特别唐玄宗开元盛世年间,整个唐朝人口就占据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而明代和唐代的意识形态比起来,有一朝回到解放前的感觉。那时,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深入人心。
“灭人欲”就是要灭掉过度的物质欲望、不正当的情感欲望、违背道德伦理的欲望,这乍听起来都是很好的诉求,但执行的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正常的人欲。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爱,并不是不当的感情,只是没有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而受到打压。
欲望是人的天性,可以去制约它不好的方面,却不能一刀切地消灭它。灭人欲必然也是反人性的。
在这种思想体系下,女性被要求遵守严苛的道德规范,贞节观念被无限拔高。
对于殷温娇而言,她虽是被迫失身,但在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下,已经被世人视为不洁之人。她的内心深处,也一直被这种贞节观念折磨。即使成功复仇,也难以摆脱社会舆论和自我道德审判的双重压力,自尽便成了她维护所谓“名节”的无奈之举。
明代儒学对女性独立意识的摧残,最典型的就是缠足。
缠足在明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社会普遍的风气。从女童时期开始,女性的双脚就被紧紧束缚,骨骼畸形生长,行动极为不便。这一习俗背后,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内”等观念的映射。
通过缠足,女性被限制在家庭的狭小空间内,失去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独立意识被彻底磨灭。她们的命运被局限于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难怪鲁迅会痛斥“吃人的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