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婉玉
宁婉玉,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签约画家,任伯年纪念馆特聘画家。
2025年孟夏,宁婉玉《绘梦仙亭》系列画作亮相,一篇《素墨凝天亭:悟古通今话人生》的隽永配文,在艺术圈激起涟漪。她笔下的亭台楼阁,似被蒙上一层薄雾般朦胧缥缈,又以独属女性视角的“柔”为骨,在水墨氤氲间织就别样风致——不同于男性画家笔下的刚健雄浑,她的亭台是烟岚轻笼的诗行,是绢帛褶皱里的月光,是纤毫笔触间生长出的精神意象。若说艺术创作者皆需一枚灵魂注脚,那么这一方方浸透了哲思与情致的亭台,便是宁婉玉叩击古今、在传统与当代经纬间绣出的独属其个人的山水精神图腾。
01
宁婉玉《绘梦仙亭》
绘梦仙亭·冲虚妙境 中国画 138cm×69cm 2025
吾耽于绘事久矣,笔墨纸砚,皆为心之寄所。于宣纸素绢间,挥毫泼墨,恰似乘槎泛于艺术之沧海,探寻灵魂归处,追寻心之所向。今成《绘梦仙亭图》,其间所蕴,思绪万千,愿诉诸笔端,与君共品。
此画灵感之源,滥觞于古籍经典与自然灵犀之触。古之诗词,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天际楼阁之邈远神秘,令吾神思驰骋,仿若见仙亭缥缈于九霄,隐现于云雾,如梦似幻,似可揽却不可及。
道家之学,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为基,其宏大宇宙观,视天地万物为一有机整体,生生不息,变化无穷。诗词之浪漫奇想与道家之深邃哲思相互交融,如灵火迸发,催生出创作此画之强烈冲动。
作画之初,持笔如执乾坤,精心勾勒仙亭之形。亭角飞檐,勾勒间仿若鸾凤振翅,蓄势待飞,尽显灵动轻盈之态;亭柱矗立,落墨处恰似苍松傲立绝壁,坚毅不拔,彰显沉稳庄重之姿。亭身架构,取法古朴典雅之遗风,力求将岁月沉淀之厚重与文化传承之深邃融入其中,每一线条转折,皆蕴含对传统美学之尊崇与致敬。
继而施墨,决然摒弃俗常写实之刻板路径,转以淡墨轻染为法。墨韵于宣纸之上氤氲散开,如薄纱漫卷,似轻烟缥缈,营造出如梦似幻之朦胧氛围。淡墨层次变化间,仙亭之轮廓若隐若现,恰似蒙着神秘面纱的仙子,欲语还休,引人无限遐想。
云雾之描绘,实为此画之精髓所在。泼墨之际,任由墨汁随性流淌,不加拘束,仿若自然之手随性挥洒,尽显造化之神奇。墨之浓淡、疏密、干湿,皆顺应自然之势,无雕琢之痕,唯显天然之妙。
留白之处,绝非空无一物,而是仿若天光穿透厚重云雾,闪烁其间,赋予画面以灵动生机。虚实相生之妙,令仙亭于云雾中若即若离,宛如置身仙境,与世隔绝,却又似藕断丝连,与尘世保持着微妙联系,触动观者心底对未知神秘世界的向往与憧憬。
创作之时,吾心沉醉其中,仿若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同聚于仙亭之下。置身这空灵静谧之境,尘世纷扰皆如过眼云烟,随风飘散。感怀道家“致虚守静”之深邃妙义,体悟到内心宁静之力量。道家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于此仙亭之境体现得淋漓尽致。
仙亭依天地而建,顺自然之性,无为而处,不与万物争辉,却蕴含无尽生机与智慧。吾由此领悟人生之道,当放下尘世执念,不刻意追逐功名利禄,不强求虚幻之表象,顺应生命之自然轨迹,方能获得内心之安谧祥和。
人生之路,恰似这天上仙亭,迷离而神秘,充满未知与变数。众人于尘世繁华中追逐功名利禄,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犹如置身茫茫迷雾,迷失方向,忘却内心真正所求。道家之“柔弱胜刚强”“知足不辱”之精妙论断,恰似仙亭中吹来的一缕清风,醒脑提神,令人幡然醒悟。
人生应如仙亭之朦胧,不过分追求清晰直白,不执着于表象之绚烂。世间得失,皆为自然之序,有时看似失去,实则为另一种形式的获得;看似深陷重重困境,然转机或许就在转瞬之间。此乃人生之辩证法,亦为道家智慧之启迪。
画作既成,吾仿若历经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与古人神交,与道家智慧相拥。道家思想之精髓,如潺潺溪流,融入笔端,流于画中,赋予作品以灵魂与深度。愿观者观此画时,能透过朦胧之表象,感吾之心境,体悟画中所蕴含的道家奥义,于这一方天地间,与古圣先贤对话,寻得心灵之归所,感悟人生之真谛。
吾以绘事为舟,载道家智慧与人生感悟而行,此《绘梦仙亭图》,乃吾对人生与道家思想深度交融之探索与表达。望其能于历史长河中,如熠熠星辰,为世人带来些许启迪与慰藉,此吾心之所愿也。
——宁婉玉《素墨凝天亭:悟古通今话人生》,2025年5月8日,发表于《七零后水墨》
绘梦仙亭·观复悟真 中国画 138cm×69cm 2025
绘梦仙亭·齐物幻景 中国画 138cm×69cm 2025
绘梦仙亭·清修妙谛 中国画 138cm×69cm 2025
绘梦仙亭·守拙含道 中国画 138cm×69cm 2025
绘梦仙亭·致柔达道 中国画 138cm×69cm 2025
绘梦仙亭·坐忘臻境 中国画 138cm×69cm 2025
绘梦仙亭·太素凝真 中国画 138cm×69cm 2025
02
评《绘梦仙亭》
绘梦仙亭·抱一玄象 中国画 138cm×69cm 2025
宁婉玉在《素墨凝天亭:悟古通今话人生》中自述“耽于绘事久矣,笔墨纸砚皆为心之寄所”,这一开篇便如晨钟叩响,为其《绘梦仙亭》系列定下“以画悟道”的精神基调。她在宣纸之上,构建起既具古典气韵又能照见当代心灵的神秘境域,此境谓之“仙人居所”,亦曰“仙亭”。
宁婉玉的创作灵感源自“古籍经典与自然灵犀之触”,尤擅将诗词的浪漫想象与道家的深邃哲思熔铸一炉。她援引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让“天际楼阁”的文学意象在脑海中发酵为“缥缈于九霄”的仙亭图式。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图像移植,而是通过“灵火迸发”的灵感瞬间,将文字的留白空间转化为视觉的朦胧意境。
技法上,在勾勒仙亭时,她以“鸾凤振翅”状飞檐之灵动,以“苍松傲立”喻亭柱之坚毅,这种将建筑构件生命化的笔法,暗合道家“万物有灵”的自然观。更值得玩味的是她对墨法的革新:摒弃写实性描绘,转而以“淡墨轻染”营造“薄纱漫卷”的朦胧感,使仙亭如蒙着神秘面纱的仙子,在似与不似之间逼近“道”的本质。而留白的运用,堪称神来之笔。她笔下的空白绝非“空无一物”,而是“仿若天光穿透云雾”的意象化表达。在一些作品中,留白处的“闪烁”与墨色的“厚重”形成张力,既遵循国画“计白当黑”的传统,又赋予画面“有无相生”的哲学内涵。
在自述中,宁婉玉多次提及创作时“仿若穿越时空隧道”的体验。这种时空折叠感,在“坐忘臻境”中具象化为亭中虚设的人物与观者的跨时空对视,在“道契玄微”中则表现为笔下墨韵与千年哲思的共振。她以“与古人同聚于仙亭之下”的沉浸式创作,将《道德经》《庄子》中的抽象论述,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视觉场景。当观者凝视“守拙含道”中古朴的亭台架构,实则是在与致虚守静的老子对话;当目光掠过“逍遥化境”里顺自然而建的亭阁,实则是在聆听庄子“无何有之乡”的哲学回响。
这种古今对话的终极指向,是对当代精神困境的回应。在熙熙攘攘追逐功名的现代社会,她的仙亭系列如一缕清风,吹散认知焦虑与功利迷雾。"致柔达道"中柔和的墨线,隐喻“柔弱胜刚强”的生存智慧;“抱朴观心”里质朴的亭台,呼吁人们回归“复归于朴”的本真状态。她以“人生应如仙亭之朦胧”的哲思,解构现代人对“清晰直白”的过度追求,提醒世人在“得失自然之序”中领悟生命的辩证法——这种来自传统文化的智慧,恰是治疗当下人们心灵创伤的良药。
宁婉玉的创作超越了个体经验的范畴,成为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载体。她笔下的仙亭,既是“对人生与道家思想的探索”,也是千万人精神原乡的集体投射。在“云牖通玄”“星芒蕴道”等联画中,传统的云笈符号与现代的星芒意象并置,暗示道家思想如同宇宙法则般具有永恒价值;而“青霭访道”“松韵证道”中的自然意象,则延续了中国艺术托物言志的千年传统,使画作成为连接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精神脐带。
当她在文末期许作品“如熠熠星辰照亮历史长河”,实则揭示了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自觉:在技术理性统治的时代,艺术理应成为保存文明基因的视觉化石。宁婉玉的仙亭系列,正是这样的文化密码——它以墨韵为舟,载着“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在当代艺术的浪潮中逆流而行,为每个漂泊的灵魂提供了一个重返精神故乡的坐标。在这里,笔墨不再是简单的技法堆砌,而是通往“天地有大美”的哲学通道;仙亭不再是虚无的幻想楼阁,而是照见古今、连通天地的精神虹桥。
——郑梧沐(文艺评论家,艺术媒体“八链名人”主编,“八链艺评”主理人)
绘梦仙亭·法自然象 中国画 138cm×69cm 2025
绘梦仙亭·鸿蒙逸象 中国画 138cm×69cm 2025
绘梦仙亭·逍遥化境 中国画 138cm×69cm 2025
绘梦仙亭·道契玄微 中国画 138cm×69cm 2025
绘梦仙亭·返本还真图 中国画 69cm×69cm 2025
绘梦仙亭·虚极静笃境 中国画 69cm×69cm 2025
绘梦仙亭·抱朴观心 中国画 69cm×69cm 2025
绘梦仙亭·无为妙界 / 绘梦仙亭·云牖通玄 中国画 138cm×34cm×2 2025
绘梦仙亭·青霭访道 / 绘梦仙亭·松韵证道 中国画 138cm×34cm×2 2025
绘梦仙亭·星芒蕴道 / 绘梦仙亭·云笈藏真 中国画 138cm×34cm×2 2025
03
八链文艺点评
绘梦仙亭·明心见性境 中国画 69cm×69cm 2025
宁婉玉的《绘梦仙亭》系列以“纸本设色”的国画传统形制为载体,构建起一个由多幅“仙亭”主题画作构成的玄微世界。这位深谙道家哲思的当代青年女性水墨画家,以笔墨为桥连接现实与太虚,在138cm×69cm、138cm×34cm、69cm×69cm的尺幅之间演绎着“道法自然”的永恒命题。
在“冲虚妙境”与“虚极静笃境”中,宁婉玉将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哲学主张转化为水墨语言:淡墨氤氲的云霭以“无笔墨处皆成妙境”的留白智慧,构筑出“恍兮惚兮”的混沌初开之象;亭阁飞檐的硬质线条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恰似《道德经》所言“大直若屈”的辩证美学,刚柔相济间暗合“反者道之动”的哲学真谛。这种虚实相生的处理,让观者在视觉游移中体悟了“虚室生白”的澄明之境。
“法自然象”与“齐物幻景”等作品,则诠释了画家对道家自然观的独特诠释:墨色随宣纸纤维自然晕染的肌理,暗合“道生一,一生二”的宇宙生成论;苍松虬枝的勾勒笔法取法自然物象,又经夸张变形升华为“象外之象”。这种“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艺术手法,使画面中的亭台草木皆成为“道”的显化符号,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架起通玄之桥。
在“坐忘臻境”与“明心见性境”中,宁婉玉创造性地将时间维度引入水墨空间:亭中虚设的人物与观者形成跨时空对话,飞檐的鸾凤纹样暗藏“观复”的时间循环隐喻;墨色浓淡营造的空间纵深,使画面呈现出“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时空弹性,完美诠释了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思想。
当观者驻足画前,见亭阁俨然立于鸿蒙之初,听松风隐约传来太古清音,便知此中真意,早已超越笔墨形迹,直指道家美学的终极关怀——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为漂泊的心灵寻得一方“致柔达道”的栖息之所。
——2025年5月12日上午写于福建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