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穹顶环幕
晋祠水镜台彩绘修复
多福寺壁画三维激光扫描
三维激光扫描与传统测量现场
太原市博物馆“小小讲解员”
文博进校园
窦大夫祠文物扫描
古建筑内塑像除尘清理
天龙山数字博物馆
太原,一座被时光反复摩挲的城。晋阳、并州……历史的别名如落叶层层叠叠,掩不住2237处不可移动文物缀成的星河。在这里,守护与创新是共生的韵律,“沉睡的史书”悄然蜕变为“跃动的诗行”。
文保:以敬畏之心对话历史
文物保护,是一场与时间的博弈。太原将“保护第一”刻入城市基因,率先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与政府考评体系,划定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让千年遗址与高楼大厦和谐共生。
在晋祠,斗拱间的彩绘虽历经千年,仍泛着温润的光泽。这里的文物工作者深谙“最小干预”的智慧,“不重绘一笔,不覆盖一痕”,在他们心中,历史痕迹本身便是文明的语言。他们用三维激光扫描记录下木构建筑的每一道纹理,以显微技术修复壁画的细微裂隙,让北宋彩塑的衣袂依然能在光影里飘动。水镜台的彩绘修复,将传统矿物颜料与现代光谱分析结合,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信息,又为同类文物保护立下可复制的范式。难老泉复流工程更显智慧:地质勘测与微生物修复联手,让泉水重新浸润古建地基。水流潺潺中,鱼沼飞梁的倒影不再摇晃,圣母殿的斗拱在潮湿与干燥的平衡中舒展眉目。这是对文物最温柔的告白——以科技之手,托起自然的馈赠。
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维护,从单体修缮到环境综合治理,太原的文物保护正迈向精细化与系统化。
科技:数字浪潮中守护文明
在太原的文物工作者心中,科技的魔法,让文物不再是束之高阁不可及的符号,而是可感、可触、可共情的生命体。他们用这些“无声的卫士”,以数据为盾,以科技为矛,让文物在数字世界中获得永生。
当数字技术撞上残缺的佛窟,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破镜重圆”正在上演。三维激光如蛛网般扫描洞窟,算法将百年风化的痕迹逆向推演,让10座主窟、100余尊造像在数字世界“重生”。当“复兴路上 国宝归来”特展在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拉开帷幕,当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在法国、埃及的博物馆亮相,千年之前的佛教艺术续写文明对话的新篇章。《天龙山倡议》的发布,更让文物追索的中国声音响彻国际舞台。
在双塔博物馆,永祚寺的双塔历经400年风雨仍挺直脊梁。变形监测系统如同无声的守护者,实时捕捉塔基的细微沉降;数字化档案库里,每一块砖雕、每一道裂缝都有了专属的“数字身份证”。当科技的细流渗入文物的肌理,预防性保护的理念便化作了可触摸的守护——不再是被动的修旧如旧,而是主动为历史建筑构筑“健康档案”,让时光的侵蚀变得可测、可控、可防。
活化:让文物讲述时代故事
文物不应沉睡于展柜,而应跃动于生活。太原深谙此道,以文旅融合为纽带,让历史与现代共舞。
晋祠国风文化盛典上,汉服翩跹与古乐悠扬交织;太山博物馆内,数字光影为千年地宫披上幻彩霓裳;双塔牡丹文化盛会摘下“中国节事卓越品牌”桂冠,将花事与文事酿成城市名片。在革命文物领域,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的青砖墙上,“追寻红色足迹”的研学队伍络绎不绝。“山西女兵连”的展览、红色故事讲解员的讲述,让革命历史从档案中苏醒,成为滋养初心的精神源泉。当红色教育与省校思政结合,13条教育线路、13个党性教育基地,正将红色基因融入城市的血脉,让历史的火炬在新一代手中接力。
共生:在城市肌理中传承文化
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在太原实现了诗意交融。每5.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密度,让文化触达变得触手可及;社会力量认养文物建筑,1300万元民间资金化作古建修缮的涓滴之力;《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等政策创新,让社会参与的热情与文物保护的责任同频共振……
太原的文物保护者们深知,守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共振。他们用规划引领守护文物的“形”,用科技赋能留住文物的“神”,用创新利用激活文物的“魂”,让这座“锦绣太原城”中,科技与人文、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明,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文物保护,终究是一场关于文明传承的修行。太原用敬畏之心守护历史,以创新之笔书写未来,让每一处古迹都成为流动的诗行,让每一件文物都化作时代的回声。在这里,古建的私语、数据的流响、佛首的浅笑,皆化作同一句诗行:并州文韵,古意新光……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