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诸多名帖,不符合现代人的学习要求,首先,当代学者的基础弱,所选范本一定简明、直观,不可故弄玄虚,譬如“二王”和唐人作品,用血肉裹藏笔法,字字精深,变化复杂,难以尽数参透。
其次,初学者临帖,最好选择真迹,易于剖析,技法也纯正,魏晋和唐宋,距今久远,妥善保存的真迹,寥寥无几,特别是魏晋,没有高桌,“尚韵”风靡,大多乘兴创作。
作品的篇幅简短,拓本模糊不清,无法掌握系统、精确的笔法,除了上述2点,当代人崇尚个性,不喜千篇一律,临帖时,还要具备优美感、独创性和妙趣,从而防止僵化、枯燥等问题。
当然这些条件,并非无法实现,比如“元书盟主”赵孟頫,在爱妻离世后,为其祈福,撰写一部巨幅小楷,满足上述要求,此帖就是《金刚经》。
众所周知,赵孟頫出身贵族,自幼临摹名帖,深谙古法,继承“二王”俊逸之风,其字绰约典雅、生动娴静,符合大众审美,做到“雅俗共赏”。
并且最重要的一点,他简化“二王”笔法,笔路清晰,势态干练,字字率意明快,易于临学,正因如此,近几年,他的传帖十分畅销,这幅《金刚经》更是盛行,全卷采用小楷,足有5600多字,单字约为1.5厘米。
大德2年抄写,彼时赵孟頫的笔法,早已成熟且老道,此帖为亡妻而书,更是费劲心血,笔笔虔诚,使用“以行入楷”的笔法,打破传统的森严之风,比如“布”字,尖峰入纸,而后中锋顿折。
笔画的衔接处,再次换为侧锋,这种灵活、顺势的变化,令上方简单的一撇,浓淡、轻重对比鲜明,呈现起伏不平的动势,轻盈之处,具有飘逸、虚和的清逸之风,似入超脱世俗的神仙境界。
而凝重笔画,则保证筋骨和气力,深化质感,增强肌理,保证字迹扎实,没有浮华、油腻之病,耐得住品析,至于结体和章法,看似娇小、紧促,实则“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构势极其有序、自然。
《金刚经》是其仅存的巨幅真迹,价值昂贵,台北故宫一直秘藏,此前禁止公开,评为“镇馆之宝”,近期展出,引起一阵“临学热潮”,从中初步感受古法,以及艺术风韵,夯实基础,构建思维,后续提升顺利。
而今,我们对赵孟頫《金刚经》,进行1:1超高清复刻,推出便携经折装,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非常适合临摹与欣赏,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市面独此一家,若您喜欢可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