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洛神赋》是赵孟頫十分喜爱的一篇辞赋,可别说他所喜爱,谢灵运称赞曹植为才高八斗,谢灵运占一斗,其余一斗为天下人所共有。可见曹植的文学有多高,看他写的这篇《洛神赋》就知道了,这篇文辞中所出的大多数词语都是他独创的,此赋自诞生以来至今无人能敌。


赵孟頫他是南宋末年到元初的过渡人物,赵孟頫在元朝被征召出仕,却始终在仕途的泥沼与隐逸的清梦之间徘徊。

这种矛盾的心境,恰似曹植在《洛神赋》中抒发的“人神殊途”的无奈,或许正是这种精神共鸣,促使赵孟頫多次以书法再创作这千古名篇。

据有关记录他曾以此文创作了七幅作品,这就是为什么传世下来的不同版本都为真迹的原因,不过有部分残缺,唯这一版本保存最好,最为齐全。元大德四年(1300),正值盛年的赵孟頫为友人盛逸民书写了这卷《洛神赋》。


此时的他46岁,他的书法风格已如醇酒般成熟馥郁,在继承 “二王” 笔法精髓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赵体风貌。这幅作品的诞生,既是对曹植浪漫辞章的致敬,也是赵孟頫借笔墨抒发内心块垒的途径。


赵孟頫他深得二王笔法,行笔流畅自如,使转处圆润灵动,勾连之间不见丝毫滞碍。字形端庄规整,重心稳如磐石,却无板滞之感。他巧妙地将楷书的严谨架构与行书的潇洒气韵相融合。

如 “凌波微步”“翩若惊鸿” 等字句,笔画间的疏密搭配,仿佛洛神在水波间轻盈舞动的身姿,灵动而不失端庄,飘逸之中蕴含着稳重的气度。


从流传有序的版本来看,天津博物馆所藏的这卷《洛神赋》卷,书于元大德四年(1300),末署款 “大德四年四月廿五日为盛逸民书”“子昂”,卷尾有元代何心山、倪瓒题记,清代英和观款,见证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辗转流传与文人墨客的推崇备至。

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另一版本,虽书写时间稍晚,但同样历经多方鉴藏,卷上钤印累累,后纸题跋众多,成为研究赵孟頫书法及元代书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后面是一些名家的题跋:




这卷《洛神赋》正是赵孟頫身处元代特殊文化语境下所创作。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汉文化艺术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考验。

赵孟頫以复古为创新,在继承晋唐法度的基础上融入元人儒雅气质,创造出既具古典韵味又不失时代特色的赵体书法。元代大画家倪瓒赞誉此卷 “圆活遒媚”,将其奉为元朝书法翘楚。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