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8期 封面
本期导读
01
美术聚焦
●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姜宝林作品捐赠与艺术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中国国家画院·首钢艺术中心揭牌
02
艺术家
●闻立鹏:以画笔续写“红烛”精神
03
美术新闻
●中国美术家协会“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时尚100”项目启动
●第三届公望富春中国山水画作品展在杭州举办
●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2025)在苏州美术馆开幕
●本报观察|非遗工坊:从活态博物馆到创新孵化器
●心意相通的文化交响——记中国女画家协会“丹青应色艺境寻踪”北京大学雅集活动
●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在文华殿展出
●天地是吾师——新安画派数字艺术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幕
●艺坛短波
04
艺术家
●吴悦石:至道躬行
●周昭坎:艺海晴舟
●亚明:画人亚明
●赵少昂:岭南逸韵
●贺丹:“贺丹”
●王跃奎:溪山无尽
05
专题
●笔墨构城——上海美术学院城市山水作品展在京举办
●勾勒乡土墨韵 奏响生活赞歌——评朱月祥的农民画
●笔底风雷动——康移风的艺术历程与创作特色
06
美育
●以临摹为径,实现语言升华
●艺科融合 思行并重——空间形态课程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探索
●“黑夼村计划”探索乡村叙事实践之路
07
副刊·专题
●元代风格的书画史学
●陶德曼与《中国绘画的蕴藏》
●魏紫熙笔下的扫盲运动——艺术革新与时代叙事
●墨韵中的和谐意境
●西方学者书写的《清代瓷器史》
美术聚焦
●既要笔墨 又要现代——姜宝林作品捐赠与艺术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4月2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既要笔墨又要现代——姜宝林作品捐赠与艺术研究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东楼展区一层启幕。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宣布展览开幕。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美术艺术中心副主任董竟成,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代读),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捐赠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姜宝林先后致辞。随后,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卫代表中国国家画院接受捐赠作品;刘万鸣为姜宝林颁发捐赠证书。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主持。
4月29日,“既要笔墨又要现代——姜宝林作品捐赠与艺术研究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举行,冯远、徐涟、徐福山、姜宝林、赵力忠、刘巨德、胡思勇、陈池瑜、王鲁湘、牛宏宝、王雪峰、张鹏等围绕姜宝林艺术创作的特点和成就展开研讨。研讨会由陈明主持。
●中国国家画院·首钢艺术中心揭牌
4月30日,由中国国家画院、首钢集团联合主办的“春和景明——中国当代艺术家邀请展”在北京首钢水上秀湖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分为“春·万物生长”“和·瑞风舒畅”“景·物与神游”“明·照见本心”四个单元,展出的140余件作品涵盖国画、油画、书法、版画、雕塑等多个艺术门类,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当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与首钢集团的首次跨界合作,旨在通过艺术的力量,为观众带来一场艺术与春天的对话。开幕式当天,“中国国家画院·首钢艺术中心”正式揭牌,开启了艺术与工业遗产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艺术家
●闻立鹏:以画笔续写“红烛”精神
作为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之子,闻立鹏自少年时期便以画笔续写“红烛”精神,在中国油画界辛勤耕耘70余载。从华北大学美术系的青葱学子到中国油画界的领军人物,他始终以画笔勾勒民族脊梁,执着探寻并构筑民族精神丰碑,将个体创作与时代浪潮相熔铸。他在油画创作实践、理论建设与教学传承上持续深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油画民族化的时代进程。2024年,93岁的闻立鹏凭借“追求情感力量与崇高精神”的艺术品格与“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新意识,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颁奖词赞誉他:“其代表作如《红烛颂》《国际歌》《大火》等,融合传统与现代,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展现了自然、历史与人性之美。他长期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油画人才。
美术新闻
●中国美术家协会“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时尚100”项目启动
4月26日,中国美术家协会“新时代青年美术人才培养计划——时尚100”项目启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设计周永久会址举行。该项目旨在构建青年设计人才成长扶持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时尚设计新生力量。本次活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北京服装学院承办。“时尚100”作为培养青年服装设计人才的“种子工程”,将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强化责任担当,增强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意识。关注设计对科技、人文、社会问题的综合回应,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强国建设培养新时代的青年美术人才。
●第三届公望富春中国山水画作品展在杭州举办
4月28日,“第三届公望富春中国山水画作品展”在杭州富阳公望美术馆举办。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共杭州市富阳区委宣传部、杭州市富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杭州市富阳公望美术馆、杭州市富阳区美术家协会协办。此次画展投稿作品共有4000余幅,经过严格筛选,最终评出入展作品124幅。
●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2025)在苏州美术馆开幕
4月28日,由中国油画学会、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江苏省油画学会、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美术馆)承办的“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2025)”在苏州美术馆举办。本届“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2025)”共征集作品7300余幅,最终评选出212幅作品入选本次展览,同时评选出10幅颜文樑艺术奖作品和10幅颜文樑优秀奖作品。此外还展出评委和特邀作品23幅,共计展出作品235幅。
●本报观察|非遗工坊:从活态博物馆到创新孵化器
非遗工坊是以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为核心载体的生产性保护空间,兼具文化维度和经济维度的功能。非遗工坊既具有活态传承非遗技艺、守护文化根脉的“活态博物馆”的身份,又起到生产和转化非遗手工艺品、培养传承人、促进地方就业、激活乡村经济的“创新孵化器”作用。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遗工坊成为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深度融合的一大助力。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确定了51个典型案例,并“希望各地认真学习借鉴,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非遗工坊建设提质增效,进一步发挥非遗工坊在推动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创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心意相通的文化交响——记中国女画家协会“丹青应色艺境寻踪”北京大学雅集活动
近日,由中国女画家协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会议中心共同主办的“万物生长——中国女画家小幅精品邀请展”在北京大学燕南五十展出。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外籍教师俱乐部近2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教授和专家齐聚展览现场,参加“丹青应色艺境寻踪”雅集活动。中国女画家协会会长徐涟,副会长安佳、王一帆、徐红梅,常务理事徐冬青,以及吴笛、丁敏学、刘华赞、吉竞等女艺术家和志愿者参与活动。
●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在文华殿展出
4月30日,“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书画馆开展。展览以“百鸟鸣春”“百兽率舞”“百态生灵”三个单元展开,精心遴选63套、共计117件自五代至清代的珍贵作品,跨越千年时光,涵盖禽鸟、畜兽、草虫、鳞介等多个门类。其中,既有“黄家富贵”风格代表作品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亦有难得一见的清宫旧藏《鸟谱》《兽谱》。
●天地是吾师——新安画派数字艺术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幕
4月29日,“天地是吾师——新安画派数字艺术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唐跃、陈祥明、陈明哲担任学术主持,以新安画派的发展历程为主线,用数字艺术呈现新安画派画家的生命际遇、文人风骨和绘画面貌,致敬“天地是吾师”的创作精神。
●艺坛短波
艺术家
●吴悦石:至道躬行
4月28日至5月6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协办的“至道躬行——吴悦石八十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为“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展出吴悦石新世纪以来不同时期创作的中国画作品和书法作品120余幅(套)。
●周昭坎:艺海晴舟
4月25日,“艺海晴舟——周昭坎艺术文献捐赠展”在安徽省美术馆开幕。展览以艺术家周昭坎“自叙”的方式向观众诉说他的从艺故事,分为“纸上虹图”“笔端氤氲”“尺牍之间”和“艺途自叙”四个单元,展示了其60余幅美术作品以及他与吴作人、颜文樑、赖少其、华君武、鲍加等美术名家之间的通信,通过作品与文献互文的形式呈现其艺术人生。
●亚明:画人亚明
4月29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作为指导单位,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合肥市文学艺术策展中心主办的“画人亚明艺术回顾展”在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展出。展览展出了亚明中国画作品近100幅、速写手稿近30件。
●赵少昂:岭南逸韵
4月29日,“纪念赵少昂诞辰120周年:岭南逸韵妙合自然——赵少昂艺术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汇集赵少昂不同时期的花卉、翎毛、走兽等题材作品,呈现出他由“折衷中外”走向“融合中西”的艺术轨迹。
●贺丹:“贺丹”
4月26日,贺丹同名个展“贺丹”在湖北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湖北美术馆、西安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主办,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担任策展人,共展出艺术家贺丹的油画作品31幅、素描8幅、手稿26幅。
●王跃奎:溪山无尽
5月6日,由中国国家画院、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溪山无尽——王跃奎中国画作品展”在重庆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副所长王跃奎近160件(套)作品,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专题
●笔墨构城——上海美术学院城市山水作品展在京举办
4月26日至5月7日,“笔墨构城——上海美术学院城市山水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以都市建筑景观为主要题材,尤其关注以笔墨绘写上海城市景观。此次展览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师生长期以来开展“城市山水”创作探索的一次阶段性汇报。该展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曾于2024年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此番赴京,35位师生共75件城市山水作品涵盖了当代建设成就、城市景观、红色遗迹、一江一河、工业遗存、名人故居等题材,三成为新作。
●勾勒乡土墨韵 奏响生活赞歌——评朱月祥的农民画
农民画的构图有着独特的特点,那就是画面饱满、场景全面、人物完整,给人热烈而富有生机的感觉。中国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实感,都体现在这些画作中。农民画的构图追求的是一种饱满和完整,不讲究虚藏和含蓄,而是直接、实在地展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朱月祥的农民画既保有传统民间艺术的本真性美学特质,又通过符号系统的解构重组以及表现技法的跨界融合,构建了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现代视觉语言范式。
●笔底风雷动——康移风的艺术历程与创作特色
康移风的艺术生涯,是一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心灵史诗。他从小热爱艺术,接受美术训练,其艺术轨迹融合地域文化、基层实践与学院传统。多年来,康移风的创作以现实主义创作与矿工题材著称,在艺术浪潮中完成了其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现代转型。4月15日至5月11日,湖南美术馆举办“捐赠与收藏研究展·康移风”展览,康移风慷慨捐赠其各时期代表作及画稿共130件于湖南美术馆永久收藏,丰富了湖南美术馆馆藏,为湖南近现代美术研究提供了重要案例。
美育
●以临摹为径,实现语言升华
临摹不仅是向前人学习的方式,更是学习中国画的关键途径与重要环节。每一位中国画画家学习的过程实际上都无法脱离对前人绘画技法的继承与借鉴。那么,如何借鉴前人?这就需要研究了解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与实践理论两大体系。贾广健把学习中国画分为三个不同阶段与不同境界,即法、理、道三个层次。法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从法到理,即从学习具体方法和技法,过渡到对理的认知;第三个层次是由理至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也就是达到一个“通”的境界,融会贯通,达到自然与自由的境界。其核心在于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把前人的东西转化为时代背景观照下的个性语言与风格,这是极为重要的。
●艺科融合思行并重——空间形态课程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探索
广州美术学院本科课程《空间形态》(线上线下混合式)经过30年的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并确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课程获得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广州美术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广州美术学院空间形态课程建设始于1994年,着重于教授与训练学生空间设计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然而,2014年招生格局的革新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方面,文理生源兼收,如何针对理科生的逻辑严谨与艺术生的创意灵动,量身定制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抽象晦涩的空间基础理论应怎样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助力学生吸收内化;再者,如何紧密贴合艺术院校独有的感性与理性交织的教学韵律;最后,传统课堂的时空枷锁该如何打破,以拓展知识的边界。面对挑战,课程团队守正创新,在延续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经典课堂模式之余,果敢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黑夼村计划”探索乡村叙事实践之路
乡村真正需要何种叙事?艺术究竟在何种层面上能够有效赋能乡村?“石记:新龙口乡村叙事——黑夼村计划系列展”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十位师生发起并执行的一场乡村展览实验。该展览以“逆向空间叙事”重构了感知机制的布置方式与美育的场域逻辑,生成一种异于传统教育话语的在地美育结构:乡村美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价值灌输,而转化为一种交织在方法、主体性与感知伦理之间的复合生成。
副刊·专题
●元代风格的书画史学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中,元代占据了重要的篇章,形成了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元代风格。在这一时期,书画艺术形成了“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审美体系,完善了在唐宋时期就已经萌芽的“书画同源”理论,确立了文人写意画的历史地位,引导了元代的审美趣味的发展,对明清书画艺术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章。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虞集、柯九思、康里巎巎、鲜于枢、杨维桢等书画家都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对后世产生影响。元代特殊的政治氛围造就了文人、画家、收藏家之间更加亲密的联系,这种亲密联系保证了艺术思想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同时应该看到,元朝促进了东西方艺术的交流,使元代书画创作及书画史学研究蒙上了一层国际显学的色彩。若能够放到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视野中,用多元文化的视角去看待元代书画艺术的发展与书画史学的转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陶德曼与《中国绘画的蕴藏》
1937年《东方杂志》第34卷第10期刊载一篇题为《中国绘画的蕴藏》的文章,它的作者是一位德国外交家,名叫陶德曼。陶德曼是德国资深外交家,早岁学习法律,曾任驻日大使助理等职。1931年10月,出任驻华公使。1935年5月,陶德曼成为德国首任驻华大使,直至1938年8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离华。1937年《东方杂志》对陶德曼这篇文章进行中文翻译,将陶德曼对中国绘画的理解传播给更多中国读者,不仅展现了陶德曼在中国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深度研究,更是中西美术交流的见证。
●魏紫熙笔下的扫盲运动——艺术革新与时代叙事
作为20世纪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之一,魏紫熙在1949年前主要以山水画创作为主,并多次举办山水画个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画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与转变,画家们被要求表现现实生活题材,而人物画因其在反映社会现实、展现人民生活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众多画家关注的焦点。基于工作需要与时代召唤,魏紫熙毅然转向人物画创作。魏紫熙的人物画作品,特别是以扫盲运动为题材的《温课》和《田头黑板报》具有三重意义:在题材层面建构了国家叙事的视觉样本;在形式语言层面完成传统技法的现代转化;在社会功能层面达成艺术创作与政治宣传的平衡。其作品不仅为研究新中国扫盲运动提供了图像佐证,更折射出20世纪中期中国画革新进程中主题性创作的内在逻辑,这种将个体艺术探索融入时代洪流的创作路径,对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墨韵中的和谐意境
在华夏5000年的艺术历史长河中,水墨丹青以其独特的风姿独树一帜,而和谐则是贯穿其中的灵魂与审美韵律。它不仅映照出宇宙自然的宏观图景与规律,更是水墨创作实践中的价值准则。确立意象,是水墨创作的起始,而这第一步便深植于和谐美律之中。当画家构思《上善若水》时,心中萦绕的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谦逊,是“道并行而不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包容理念。遵循“和实生物”“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法则,绘就充满生机与和谐的画面。
●西方学者书写的《清代瓷器史》
《清代瓷器史》由罗伯特·洛克哈特·霍布森于1924年编著,2024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编译出版。此书为20世纪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陶瓷的经典之作。《清代瓷器史》共分为15章节,以时间为线索,主要围绕清代陶瓷艺术展开。
●牡丹:千年国色 盛世之花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自盛唐以来,牡丹便以雍容之姿独占花魁,成为吉祥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其花型丰盈端庄,色泽明艳夺目,既有国色天香的华贵,亦含圆满富贵的深意。更令人称奇的是,牡丹偏在暮春时节悄然绽放,当百花争艳渐歇、群芳零落成尘之时,它才从容展露风华。这种“敢让百花先”的君子气度,更添其尊贵与雍容。
牡丹,这朵历经千年风霜的花,始终以雍容之姿绽放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从唐代的皇家贵气到明清的文人雅趣,再到新时代的盛世华章,那层层叠叠的花瓣已不仅是富贵的符号,更承载着对文明根脉的守护。
编辑 | 黄家馨
制作 | 蔡培新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贺 玮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