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期(317)

宋子文的族侄,国军少将——韩云超

韩云超(1901-1948),原名奉光,别号竞伯(另有一说字涛光,号理伯),海南文昌(今属海南省)人,本县北九区高等小学、省立琼崖中学、上海暨南学校毕业。曾任文昌恢中小学校主任教员。

1922年从军,任东路讨贼军步兵第二旅第四团第二营第八连司务长,营部书记员,第一警备队第三支队司令部军需正。1923年充任大本营兵站总监部第一支部委员。1924年初任广东海防陆战队第二团第一营第三连代理连长。同年5月入第一期第二队学习。



毕业后任军校教导第二团排长,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连、营长,参加了两次东征。

1926年,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第三十九团(团长陈章甫)中校政治指导员。

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驻广东中山石岐的第三十九团,在韩云超等人指挥下在当地镇压了农军的卖蔗铺起义,并实行了“清党”。

1928年,第十三师第三十七团团长云瀛桥(文昌人)升任第十三师师长,韩云超升任该师政训处上校处长。1929年3月,李济深被蒋介石扣押于南京汤山,其军权被陈济棠接管。李济深的亲信云瀛桥被撤职后赋闲香港,韩云超也被迫离开广东赴南京。

同年5月,接替因病辞职的潘荷庄,担任了江苏省青口电报局局长,1931年5月,接替郑思侨,担任江西省河口电报局局长。同年,被派到赴赣剿共的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担任宣传处长。宁都起义前夕,韩云超看情况不妙,便带领手下的宣传人员离开了二十六路军,返回南京。

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军官干训队上校队长。

1933年,法国殖民者强占中国西沙群岛的九个岛屿,琼崖旅京同乡会集会组织请愿团,韩云超做为琼崖旅京同乡会公推的七个请愿团代表之一,参加了向国民政府中政会、行政院及外交部请愿的活动。

1934年,调任第六路军(总指挥薛岳)总部参谋处中校参谋。

1935年6月,任陆军通讯兵学校筹备处(主任徐庭瑶兼)中校筹备员。同年,参与发起成立琼崖建设协会。

1936年,任陆军通讯兵学校(副校长俞飞鹏兼,教育长徐庭瑶、后罗章、童元亮)上校主任教官。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往广西兴安,后又迁到贵州麻江。1938年,任通讯兵学校军士营上校营长。

1940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第四战区分为两个战区,原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余汉谋升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王俊任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韩云超受邀返粤,任第七战区少将参议。不久后转赴重庆,任军政部少将参议。

返粤期间,韩云超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委托,那就是宋子文交代给韩云超的,将查找到的海南文昌的韩氏族谱,带回重庆。由于宋子文的父亲宋耀如(又名宋嘉树),原本不姓宋,而是姓韩,因自幼被远房舅舅收养,后随了舅舅的姓,改姓宋了。论辈分,韩云超是宋子文的族侄,韩云超回到重庆时,将查找到的族谱交给了宋子文。

‌1946年,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少将部员。同年,海南岛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发生了粮荒,国民政府发放了赈灾款,行政院派韩云超等五人为代表,由渝赴粤赈灾。然而在如何使用赈灾款的问题上,与蔡劲军(黄埔二期)发生了严重分歧,蔡劲军当时担任国民政府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广东省主席琼崖办公处主任,掌握着海南岛的实权。同年,入南京中央训练团任少将团员。

1947年返回广东,任国民政府广州行辕少将参议。同年,韩云超和吴敬民联合署名在琼崖旅港同乡会会刊《琼声》上,发表了《蔡劲军祸琼实录》的长文,揭露蔡劲军的各种罪行。与蔡劲军矛盾的公开化,也反映出国民党内激烈的派系争斗。

1948年2月,经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韩汉英保荐,韩云超回到海南岛,接替王衍祚担任乐东县县长。

同年5月,琼崖纵队包围了乐城据点,韩云超率部增援,在千家至乐城的公路上遭到伏击被击毙。韩云超死后,时任广东省主席的宋子文,批准拨发抚恤金五亿元法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