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卿,此去南京,可还回得来?”1936年12月25日西安机场,杨虎城望着即将登机的张学良,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佩枪。张学良转身整了整军装领口,目光扫过停机坪上严阵以待的东北军卫队:“虎城兄,咱们既已迈出这一步,就容不得回头了。”
这个历史性的圣诞节,张学良带着“兵谏”后的蒋介石踏上东归之路。他或许早已料到结局——当专机降落在南京明故宫机场时,迎接他的不是鲜花礼炮,而是荷枪实弹的宪兵队。这位曾经叱咤东北的少帅,就此开启长达54年的囚徒生涯。令人费解的是,他麾下25万东北军竟无一人施以援手,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隐情?
西安事变爆发时,东北军内部就暗流涌动。老派将领多是张作霖时代的旧部,对张学良的“少帅”身份本就心存芥蒂。当扣押蒋介石的消息传出,67军军长王以哲当场拍案:“少帅这是要把东北军往火坑里推!”他身后站着孙铭九、何柱国等一批少壮派军官,这些张学良亲手提拔的嫡系却针锋相对:“不逼蒋抗日,咱们东北军永远抬不起头!”这种代际矛盾在事变后愈发尖锐。
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南飞前,特意召集于学忠、何柱国等心腹部署后手。他将印信交给杨虎城时,特意叮嘱:“若三日未归,便由你与孝侯(于学忠)共掌军务。”这个看似周全的安排,实则埋下祸根。杨虎城虽是事变主谋,但西北军与东北军向来貌合神离;于学忠虽为张学良亲信,在军中资历尚浅,根本镇不住那些跟随张作霖打天下的老将。
南京方面对东北军的瓦解堪称教科书级别。蒋介石甫一脱困,立即授意何应钦启动“善后方案”:将东北军分割调往豫皖苏三省,每支部队间隔百里以上。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立竿见影——当张学良被囚的消息传来时,25万大军已被拆解成互不统属的六个纵队,彼此间连通讯都成问题。更致命的是,军政部停发了东北军三个月的军饷,迫使各部队不得不依附当地驻军补给。
1937年2月2日的“二二事件”彻底撕裂了东北军。以应德田、孙铭九为首的少壮派军官,不满元老派与中央军和谈,竟带兵血洗了王以哲公馆。这场内讧造成17名高级军官丧生,直接导致东北军失去最后的主心骨。事后调查发现,某些元老派将领早与戴笠暗通款曲,故意激化矛盾为改编铺路。这种内外勾结的背叛,远比战场上的明枪暗箭更令人心寒。
东北军最终接受改编时,出现了极具讽刺的一幕:曾经叫嚣“打回老家去”的将士们,如今却为争夺中央军番号大打出手。蒋介石开出价码——接受整编者官升一级,军饷加倍。在现实利益面前,那些“营救少帅”的豪言壮语顿时烟消云散。就连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思,也在兄长被囚后选择投奔延安,可见东北军高层早已各谋出路。
张学良晚年谈及此事时,曾对来访者苦笑:“他们不是不想救,是救不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东北军确有忠义之士,像骑兵军长何柱国就多次密谋劫狱,但每次行动前总有人告密。更可悲的是,某些高级将领巴不得少帅永不归来——没了张学良这个“太上皇”,他们正好在中央军系统里另起炉灶。这种微妙心态,在1937年后的军界晋升潮中显露无遗。
历史总是充满黑色幽默。当年东北军入关时有首军歌唱道:“白山黑水养育咱,跟着少帅打天下。”可当这支军队真正需要团结时,却败给了人性中的自私与怯懦。张学良的悲剧,既是个人命运的跌宕,更是旧式军阀体系崩溃的缩影。那些曾经发誓效忠的部属,最终在时代洪流中选择了现实利益,留下一个被软禁半世纪的孤独身影,在历史长夜里独自咀嚼着承诺与背叛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