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平型关战斗刚结束,129师的将士们就已经朝着敌人的后方出发了。新入伍的吕俊生特别引人注目。1912年出生在邢台县前青峪村,身高达到了1.92米,他紧紧握着手中的三八式步枪,枪身插着锋利的刺刀。
在涉县的训练场上,教官注意到这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大高个,有着特别厉害的战斗天赋。当其他新兵还在练习突刺动作的时候,吕俊生就已经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形,很灵活地变换自己的步伐了。
他还自己创造了一种“滑步突刺”的方法,这个方法把传统武术里关于腰和马步的功夫,还有现代的刺杀技巧结合到了一起。在模拟对抗训练的时候,他经常把那些陪着他练习的老兵逼得没招没办法。
更让人惊奇的是,他对日军的装备了解得比一般人多很多。缴获来的三八式步枪到了他手里,就好像是专门为他定做的一样,这枪全长1.5米和他的臂展正好合适。
1938年对吕俊生的军事生涯来是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当时东进纵队副司令员陈再道去查看刺杀训练的情况。他看到这个高个子连续挑飞了12个草靶,而且一点都没有露出累的样子。
陈再道当场决定把吕俊生调到特务连去。在接下来的实战演练当中,吕俊生表现出了特别惊人的战场直觉。冲锋时他能够很准确地预判出日军机枪火力的间隙。这种天赋在不久之后那场非常惨烈的战斗中,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
1938年7月12日天刚亮,漳河畔的夏店镇被一层薄雾笼罩着。日军第108师团104旅团的一部分部队正沿着邯长公路往西边走,他们的目的是打通晋东南的补给线。
东进纵队得到这个情报之后,决定在公路两边的丘陵地带进行埋伏。吕俊生所在的特务连接到命令,要守住最关键的3号高地,因为这个高地是日军想要突围的话必须经过的地方。
上午9点左右,当日军的先锋部队踏进了埋伏区域时。3枚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密集的手榴弹如暴雨般骤然落下。但训练精良的日军迅速以掷弹筒反击,双方很快陷入了激烈的白刃战。
就在这关键时刻,吕俊生注意到日军的机枪阵地正在右侧山腰搭建,他立刻率领一个5人突击小队绕道包抄。他们利用灌木丛作为掩护悄无声息地用刺刀解决了3名哨兵。
在激烈争夺制高点的殊死搏斗中,吕俊生彰显了非凡的战斗实力。面对日军“铳剑术”的凌厉突刺,他自创的“荡剑式”防御技巧屡试不爽。
一位日军曹长在其日记中这样描述:那位如同巨人般的中国战士的枪法太诡异了,我们每一次的突刺都被他机智地化解。
战斗持续到了正午,吕俊生所在的特务连弹药已经用完了,他带领战士们用刺刀筑起了最后防线。据战后统计仅他一人就挑杀27名日军,其中包含两名佩戴“军刀组”徽章的刺杀教官。
这场持续了4小时的白刃战,最终以日军丢下138具尸体溃退告终。129师战报特别指出:吕俊生首创单兵白刃歼敌记录。
在1942年太行山反扫荡战斗中,吕俊生训练的“刺杀教导队”在王家峪的遭遇战里,30人对抗日军两个小队,打出了1:5的伤亡比例。
日军第36师团的作战记录里写着:“八路军的刺杀技术有了本质的变化,他们刺击的速度和准确度都已经超过了我们日军的精锐部队。”
当战火的尘埃渐渐落定,这位屡建奇功、8次荣获特等功的战斗英雄,默默地选择了回归故里。1950年,吕俊生退伍返乡,他把政府授予的勋章小心翼翼地收进箱底,如同一位平凡的农夫,每日辛勤耕耘于田间。
吕俊生的传奇早已超越个人荣誉的范畴。这个用刺刀捍卫民族尊严的农家子弟,用最原始的方式诠释着何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民族气节
直到1970年他离世,村民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位平日里总是乐呵呵的老人,竟然就是当年让日军一听名字就心惊胆战的“活战神”。他的骨灰安放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