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突袭沈阳北大营,东三省瞬间风雨飘摇。张学良统辖东北军30万,未下反击命令,“不抵抗”的黑锅一背就是半个世纪。

几十年后,他坐在访谈镜头前,脸色平静,眼神沉着,说了几十年没人听到的解释。他承认判断失误,但拒绝认错。

他说自己没料到日本真敢来,说自己是封疆大吏,却没看明白对手的面目。他说:“你们没有做过亡国奴,当然不懂这滋味。”历史的重锤落下时,他没躲,也没争,只是把沉默留在了录像带里。



1931年的沈阳炮响前,他站在判断分岔口

1931年9月18日晚22时20分日军柳条湖铁路爆炸自导自演后,关东军以“护路”为由,炮轰沈阳北大营

爆炸前五小时,东北军驻守北大营,兵力约7000人,配置火炮、机枪、装甲车,驻地紧邻沈阳城西北隅。指挥权归属张学良,他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办公地点设在沈阳城内。

当夜,日军发动的是预谋已久的军事行动。日方先于6月策动石友三倒戈,引诱东北军主力调离东北。

根据1931年兵力记录,张学良共辖东北军约30万人,但至九一八当日,已有6.5万精锐进关“剿匪”,其中大部分部署河北平原一带。关内另留守兵力约5万人。关外剩余不到19万人,分散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中沈阳周边仅剩7.5万人。



关东军总兵力不及1.5万人,但部署紧凑,先下手为强。9月18日深夜至次日凌晨,日军第2联队从大和旅馆、铁道兵工厂、花园口发起三路攻击,逐步占据北大营、沈阳兵工厂、东大营,最终控制整个市区。张学良接报后未下达作战命令,沈阳沦陷,日军全线占领城市,未遭武装抵抗。

张学良在多年后采访中明确表示:“我判断错了。”他认为日本此次行动是“挑衅”,预计目标是逼迫谈判或扩大影响,非全面进攻

他原意在于“缓和冲突”,留空间做“大事化小”。这一预设成为决策核心,导致事变当夜东北军“全线静默”。张学良当时所持判断脱离了日本已部署重兵、刻意制造冲突的战略现实。他事后反复提及:“我没看清日本的面目。”



张学良拒绝为“不抵抗”辩护,但对“误判”给予肯定承认。他说:“我有一个最大的错误,我是一个封疆大吏,我没有把日本的事情看明白。”这是他本人对沈阳失守的基本评价。

张学良其人性格谨慎,时局之中试图保全政治全局。此时南京政府仍在“剿共”战事中,军事重心集中关内,东北实为“暂时维稳”方针背景下的被牺牲区域

不抵抗,是一种被动中的决策。他既无中央明确授权,又担忧战事扩大损失全局。他选择按兵不动,将问题向后推移,却未料到整个东北很快沦陷

九一八当夜,是军事失守,也是战略判断失效。东北的全面溃败,从这一声炮响前的决策开始酝酿。



兵力数字在纸上,战场资源调配成空

1931年6月至9月,张学良调兵六万余人进关,编入冯玉祥部平叛石友三,调令由南京国民政府陆军部统一签发。

至事变当日,关外剩余兵力不足20万人,含空军、炮兵、骑兵与边防旅。实际沈阳可调集机动部队不到3万人,大部分兵力分布在锦州、长春、哈尔滨等地,且指挥系统因机构改编正处整合阶段。

东北军在1930年中原大战后改编为“边防军”系统,取消军与师编制,改为旅为主建制。编制结构庞杂,战斗力参差不齐。省防军多为本地招募,武器老旧,缺乏实战经验。国防旅虽配备现代火炮,但布防地域广、调动迟滞,未形成有效防区联动机制。



在南京政府的军事控制下,东北军虽归张学良指挥,但作战动员需报中央批准。此制度设计本为防止地方割据,但在战时则极大限制地方自主反击能力。张学良曾以“服从中央命令”为由,不发反击指令,最终导致全线不战自退。

从作战条件来看,关东军虽兵力劣势,但战前已完成系统部署,对交通节点、电台站、兵工厂、粮库均有清晰打击计划。沈阳守军在“无预警、无调动、无命令”状态下,被动应对突发袭击,混乱失序。



事后,《大公报》王芸生撰文称:“换一个人,也可能这么做。”这是当时社会部分声音对张学良的现实处境的理解,但并未形成主流舆论。

南京当局则以“剿匪”优先为由,对东北战局未做公开解释。至12月,东北三省全部陷落,国民政府亦未出兵收复,张学良最终于1932年被调往北平“寓公”



东北沦陷非一役之败,而是制度约束、军政分裂、指挥链失效的系统性溃败。张学良口中“误判”的背后,是各方掣肘与战略误区的交织。对错在历史中难有定论,但兵力调配失衡、反应机制瘫痪,已成为事实记录的铁证。

张学良晚年并未为这些情况公开辩护,只在访谈中提及:“我轻视日本,我认为他挑衅,他要是真来了,对他自己也不利。”这一句话,准确表达了其当时决策的出发点,却也无力地还原全局错误链条的复杂性。



他拒绝翻案,也不愿洗白,只留一句“你们不懂亡国奴滋味”

晚年访谈中,张学良始终维持克制态度。他不谈对错,只说:“评论是别人发出来的,不是你自己的。”当被问及是否委屈,他停顿片刻,说:“你们没当过亡国奴,当然不懂这滋味。

九一八后,张学良赴北平,虽有职衔,实为政治软禁。他不主动发声,不回应批评,不参与评论。他说自己不申辩,是因为“申辩最无耻”。他说:“我很痛苦,我到现在还是很痛苦。”



赵一荻曾在旁解释:“他不愿意说政府不好,不愿让人把国家说得太坏。”这一点,张学良本人从未否认。访谈中,他始终不提任何上级、政党、中央决策者的责任归属。他只说自己“没有把日本的事情研究透”。

这一段话,从不抵抗,到痛苦,再到沉默,是张学良对自己的历史角色给出的定位。他不求翻案,也不为过去正名。他以沉默应对历史重压,也以沉默拒绝改写过去。

历史中人,不一定能主导叙述权。张学良面对九一八的方式,是误判,是失职,是战略盲区的集中爆发。但在他个人的叙述中,那夜的沈阳,是他一生里最沉重的停顿。



参考资料

回望九一八:拥兵30万的张学良为何不敢抵抗只有万把人的关东军?-中国军网-2022-09-18

张学良晚年亲述:九一八不抵抗的误会我毫不计较-新浪历史-2014年09月11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