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种说法,称1946年10月中旬到下旬,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分局的领导人在陈师庵召开会议,总结作战不利的原因,期间华中分局的领导批评陈毅,史称“七人批陈会议”,并指出这7个人中包括粟裕、谭震林等。

这种说法不但见于网上,在一些华野老干部中也有流传,比如当年华野参谋部的两位参谋——王德、黄野松。他们为陈士榘去世后出版的回忆录写过一篇序文《陈士榘在华东野战军》,其中虽然没有提到“七人批陈会议”这个词,但却记录了相关的内容:

“由于泗县没有打好,淮阴没有守住,华中分局的极为负责通知把责任都推到陈毅和宋时轮的身上,甚至有人批评陈毅不执行毛主席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指示;宋时轮也因此被免去了山东野战军参谋长的职务。”



两人这样描述当时陈毅的处境:“处在内忧外患的困惑中。外患不可怕,内忧的阴影笼罩,一时难以驱除。”仿佛当时华中分局的几位同志非要把陈毅撤换掉不可。

历史的事实真的如此吗?“七人批陈会议”真的发生过吗?论者言之凿凿,正好给了我们击破谣言的机会。首先,翻阅《粟裕年谱》等资料,我们会发现,粟裕当时并不在陈师庵,而是在涟水前线指挥涟水保卫战。

10月14日,得知敌整74师有再度进攻涟水的企图,粟裕“在涟水前线樊卜庄指挥所召见第11纵队第15团团长,给这个团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在涟水防守七天七夜’的任务。”

10月19日,华中野战军指挥机关和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会合。当天,华野司令部参谋朱振的日记记载:“陈毅、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将于今日晚先后到达。真是大头子云集,空前未有的大事。”粟裕因为有作战任务在身,并没有来。

10月21日晚,粟裕再次率领野司部分人员“开赴涟水前线指挥作战,从22日到25日,逐日向陈毅、张鼎丞、邓子恢和中共中央军委、华东局报告涟水战役战况和我军部署。”

10月26日,涟水战役胜利,粟裕签发告全军指战员书,号召:“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响应陈军长(陈毅)号召:继苏中七战七捷之后,再来一个八战八捷、九战九捷、十战十捷。”



10月27日,陈毅等人联名向中央发电,建议粟裕、谭震林率领华野(华中野战军)就涟城西附近整补。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七人批陈会议”并不存在,认为粟裕在这次会议上要求撤换陈毅,更是大错特错。粟裕在涟水战役胜利后,还在号召全军,要“响应陈军长的号召”。

“七人批陈会议”不存在,那么“批陈会议”存不存在呢?当时山东野战军南下作战,先是攻打泗县不力,之后救援两淮不及时,导致两淮失守,在战后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确实有人对陈毅提出了意见,但是因此就简单地把这个会议命名为“批陈会议”,实在失于片面。陈师庵会议的核心议题并不是“批陈”,而是总结教训,更重要的是研究统一指挥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大敌当前,谁都知道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可能导致更大的危机。

如果说“批陈会议”真的存在,那么批陈最严厉的不是别人,正是陈毅自己。两淮保卫战结束后,宋时轮向他汇报8师战后的思想状况,陈毅于是在给8师干部的信中写道:

“由于三月来战争,山野在淮北未获连续胜利,既未完成截断津浦的任务,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五个城。部队撤退多,前进没有,转移多疲困痛苦。与各兄弟兵团如刘邓、粟、陈赓等比较相形见绌,因而生长失望情绪,因而对领导不满,这种现象急需说明……

对领导不满和不信任,这又应分两层:一方面是好现象,这是自我批评的表现……



三个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

在信中,陈毅以坦率大度,乐观自信的口吻写道:“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从来不抱怨部属,不抱怨同事,不推拒责任,因而不丧失信心……。我从来不向敌人低头,但对自己同志我常常自我批评很愿意低头;胜利时如此,不利时也如此,即失败时亦如此。过去党内同志曾有公论,认为我这个人最善于打败仗,这话很对。我愿意这次从不利转到有利,再度证实这个评价。”

据参加了陈师庵会议的管文蔚同志回忆:“陈师庵会议之初,部分同志对陈毅有些‘意见’,情绪很激动。陈毅当时说:‘别人是毛主席的好学生,我陈毅也是毛主席的好学生;别人能打胜仗,我陈毅也能打胜仗!’经过学习中央文件,统一了思想,这场小小的误会才平息下去。”



一些人错误地把陈师庵会议的焦点对准了所谓的“批陈”的人事纠纷、鸡毛蒜皮,却忽略了更大更重要的问题。事实上,在粟裕大将的回忆录中,陈师庵会议是华东解放战争初期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回忆,粟裕说:

在这次会议,“陈毅同志针对当前战局和两个野战军统一作战的新情况,在会上讲解形势,总结初期作战的经验,号召全军进一步学习军委和毛泽东同志所制定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树立高度集中统一的思想,同心协力克服暂时的困难,积极完成作战和建军等任务。这些会议,对于提高华东全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对当前形势的认识,正确理解保存地方与歼敌有生力量的关系,以及增强军内外的团结等,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粟裕的回忆中,我们能看到的更多的是团结统一,走向胜利,看不出有什么“批陈”。王德、黄野松所谓的:“外患不可怕,内忧的阴影笼罩,一时难以驱除。”塑造出一种华中局要把山野领导人赶下台的气氛,可谓是危言耸听,歪曲事实。

特别声明: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搬运转载,一旦发现,必将厉行追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