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从没提过关羽用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与关羽绑定,典型民间浪漫传说演化的过程。

以《三国志》为标准,只说关羽刺颜良“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没提兵器。

但后世可以想象。

《三国志》里提了一句张飞横矛:


飞据水断桥,瞋目横
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所以后世就说张飞用蛇矛。

《三国志》里提了典韦爱用戟。


韦好持
大双戟
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所以后世就说典韦用戟,而宛城被袭,就因为被偷了戟。

《三国志》注引《英雄记》,吕布其实上阵用矛。


布以
刺中汜

但因为辕门射戟和董卓掷戟两件事,就安排吕布用画戟了。

类似的,《三国志》里提到关羽与刀的关系只一句,说鲁肃请关羽见面谈判,兵马远离百步,各人只带一把刀,是所谓单刀会。

所以正史大概率是,关羽带了把环首刀,去见同样带了把环首刀的鲁肃。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
单刀俱会
……羽
操刀
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但后世可以浪漫嘛:你都操刀了,刀的大小没提,我们就可以想象。宋元之间,传说纷纭。


到关汉卿《关大王单刀赴会》里已经写了:

关羽这个单刀会,不是佩刀环首刀短刀,而是偃月刀。


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

青龙偃月刀,九九八十斤。

罗贯中把这设定写进了《三国演义》,青龙偃月刀。

后来什么关公门前耍大刀、青龙刀下不斩无名将,都出来了。

大概就是如此:

本来正史关羽和鲁肃的单刀会,俩人各带把刀谈判。

→关汉卿写关羽带了八十斤一柄大刀去现场。

→反正正史也没写关羽用啥兵器,那就安排他带大刀吧。

→关羽大刀遂定型。


大概关羽因单刀会于是与大刀绑定,与吕布辕门射戟遂与画戟绑定类似:人在史书上用过啥,后世评书都会给你添油加醋。

比如岳云正史攻随州,手使铁锥,结果评书里就说成岳云手持八十斤银锤。

通常有定制款虚构兵器,代表民间对你的认可和热爱,也认可你是真猛将——反过来苏轼和罗贯中都写曹操横槊,后世也没啥设定写曹操上阵拿槊对吧……

说到这里,顺便延伸一句:

李世民正史打宋老生,砍到双刀俱缺血满袖

《说唐》里就设定,李世民用的是定唐刀。

当然李世民算是评书习惯的受害者。别的故事里,猛将五分吹成十分;李世民正史的武勇则被砍了大半。

李世民是隋唐之际,天下第一突破王。正史李世民十八岁,随李渊战历山飞。李渊深入敌阵,世民以轻骑突围,所向披靡,拔高祖于万众之中。又奋击,大破敌军——这个所向披靡、拔于万众,《三国志》里张辽合肥、曹仁南郡,也不过如此。

战宋老生,李建成落马,大军不利;李世民率二骑驰下,冲断宋老生,引军奋击,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遮掉名字看,简直项羽。

战王世充,陷入重围,李世民亲自断后,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遮住名字看,李广也就这样了。

再战王世充,世民以骑冲之,挺身先进,与屈突通会合。遮住名字看,吕布破张燕不过如此。

破窦建德,世民先登击之,所向皆靡,又亲自带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宝、宇文歆等挥幡而入,直突出阵后张旗,窦建德军大溃——李广的儿子李敢生涯最灿烂的一战也不过如此了。

如此按正史,世民一战手斩数十、双刀猛将、多次突阵拔众、神射殿后、先登披靡,李广吕布曹仁张辽的复合体。


隋唐之际猛将,最顶尖的,大概秦琼尉迟恭罗士信单雄信杜伏威薛万彻薛万钧程知节李世民。然而评书里让世民成了个吉祥物,凡事靠徐茂公出主意,多次靠尉迟恭救驾,靠秦琼的威信维持队伍,还给李世民安排了个天下无敌的弟弟。

评书演义就这样子:

历史上的猛将,五分战绩变十分;历史上的谋臣,设定你去神机妙算当军师;历史上的明君,吉祥物。

大概正史李世民≈评书演义里李世民的仁+徐茂公的智+秦琼的威信+李元霸的勇,这才差不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