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浦区法律援助工作的实践中,志愿者律师王省委用专业与温度,成功引导深陷认知误区的“高学历罪犯”张某实现罪责自省。这一案例中,法律援助工作犹如精准导航的罗盘,不仅引领张某走出认知迷雾,更在后续改造进程中持续释放能量,成为推动服刑人员群体蜕变的核心动力。
服刑人员张某,曾是众人眼中的海归“精英”。然而,在利益的诱惑下,他逐渐陷入价值迷失,多次虚构车辆参数、抬高售价,累计骗取多位被害人巨额钱财。最终,法律的制裁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入监后的他,却依然以“行业潜规则”“商业纠纷”自我辩解,拒不认罪悔罪,用“精英优越感”筑起一道与改造对抗的高墙。
首次会面,法援律师王省委在耐心倾听张某对案件的陈述后,敏锐捕捉到张某这位海归“精英”思想上觉得自己的行为是“行业潜规则”“商业纠纷”的认知错位,这个错误认知直接造成了其不肯认罪。于是王律师将转变张某错误认知作为重点突破口,以自身扎实的专业功底为刃,从诈骗罪构成要件、犯罪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等方面入手,通过前后5次会面,用严谨的法律逻辑、生动的案例引用、深入的法条解析,让张某认识到虚构车辆参数、抬高售价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特征,逐步重塑了张某对“罪与非罪”的认知框架,为其认罪奠定了认知基础。
在与张某的接触中,王律师又敏锐地察觉到张某及其家人的“精英自尊”严重阻碍了他与家人的沟通,间接影响到其认罪和接受改造。于是王律师积极鼓励张某通过电话、书信与家人坦诚交流。同时在每次会面时,通过与其共情地交流,帮助张某逐步放下“精英”包袱,引导其与家人真诚倾诉、直面问题、表达悔意、争取支持。最终在法援律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家人的宽慰与支持成功转化为张某认罪悔罪的关键情感支撑,展现了法律援助工作“法理之外亦有情”的柔性力量,使其放下抵触,开始反思。
在两次会见后,为了有效改变张某淡薄的法律意识,增强其对法律的敬畏感。王律师积极推动张某参与监狱模拟法庭活动。以张某的案件为蓝本,让张某扮演公诉人,从法律文书撰写、法律条款引用,到模拟庭审、模拟辩论,在张某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公正,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通过这种“角色代入式”普法教育,张某对法律条文有了直观的理解,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行为确为违法行为,也清楚地了解了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成功激发了其接受改造的内生动力。
青浦区法律援助中心非常重视“法援进高墙”工作中律师的指派。除了要求援助律师要具备过硬的法律专业知识、丰富的刑事辩护经验外,对律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本人性格、服务态度也格外重视,将其作为指派的重要考量。另外,为了更好地满足监狱管教民警和服刑人员用法、懂法需求,法律援助中心还会定期组织律师进行专项培训,内容涵盖监狱法律援助的特殊要求、沟通技巧、心理学知识等,提升律师在服刑人员法律援助工作中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为服刑人员能够获得优质的法律援助服务提供了坚实保障。
资料:青浦区法律援助中心
编辑:李璨(名优)
责任编辑:王阳(首席)
终审:张婧(特聘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