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全国首批相对薄弱基层法院,如何“脱薄”?如何在“脱薄”过程中深挖潜力、奋勇争先?
之前,和全国大多数首批相对薄弱基层法院一样,隆子县人民法院在队伍素质、业务能力、审判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今年年初顺利“脱薄”出列后,回看一年“脱薄”历程:2024年,隆子县人民法院平均结案周期明显缩短;司法建议反馈率为100%;法官人均结案率同比上升11%;上诉案件移送时间明显缩短;法官人均结案数、执行到位率、调解率和院庭长结案数均排山南市前列。
直面问题,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隆子县人民法院,记者看到“脱薄”工作台账,一笔一划皆是隆子县人民法院对“脱薄”争先的信心和干劲。
队伍建设是法院发展的关键所在。“脱薄”工作开展以来,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选派石门县和武陵区人民法院2名干警开展援藏工作,帮助隆子县人民法院提升综合行政和立案业务工作水平。山南市中级人民法院选派优秀年轻法官到隆子县人民法院挂职任副院长,驻点指导业务工作。针对综合行政人员不足,上级法院分配一名行政岗位工作人员,为“脱薄”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地势连绵起伏,山岭河流纵横交错,冰塔林立终年积雪。这是石门县人民法院干警丁毅初到隆子县的印象。
“隆子县地处偏僻,法院干警想外出学习很难,案件办理的质量效率一直上不去。”隆子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加措说。
援藏干警丁毅、孙永超在两地法院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2024年石门县、武陵区人民法院干警赴隆子县人民法院学习交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在有限时间里协助隆子县人民法院梳理行政工作和诉讼服务任务清单。
人员到位,为审判执行提供支撑。隆子县人民法院结合自身实际为干警搭建多种学习平台,通过人民法院大讲堂、相对薄弱法院建设业务培训等,全面提升干警业务水平。
2025年,隆子县人民法院2名干警分别获得山南“全市法院办案标兵和全市法院优秀书记员”荣誉,4名干警被评为隆子县优秀公务员。
聚焦主业,有效缩短诉讼周期
审判质效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2020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隆子县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量逐渐多了起来,和2020年相比,今年每名法官人均办理案件增加了25件。
以前,审理一起案件诉讼周期一般在58.6天,耗时长,当事人诉累重。“脱薄”后,隆子县人民法院诉讼周期缩短至36.2天,这得益于法院对审判执行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隆子县人民法院制定审判管理机制暨案件审限警示催办制、临界审限督办制、预超审限审批制和超审限案件处罚制,出台《院庭长阅核案件管理暂行办法》,牵头与县司法局制定《关于加快落实人民调解员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办法》,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定《关于加快推进人事争议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办法》,并积极扩大特邀调解资源库,向5家特邀调解组织和13名特邀调解员颁发牌匾聘书,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有效合力,一系列体制机制不断完善。2024年,诉前调解成功案件同比增长15%、向调解组织委派案件同比增长99%;进行司法确认案件同比增长90%。
2024年,隆子县人民法院还制定《隆子县人民法院“三个一”法官包片区实施方案》,有效缩短诉讼周期,填充司法确认和委派等空白。
科技赋能,提升审判执行工作质效
“以前,办案人员调卷时间在30分钟左右,现在打通了电子档案系统与审判系统数据壁垒,支持法官‘网上阅卷’‘智能检索’后,调卷时间缩短至5分钟。”隆子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周婷婷向记者介绍。
“针对档案管理数字化程度低、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在山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的支持下,我们共投入资金69.884万元,以‘电子卷宗随案生成及深度应用’为核心,打造‘收、管、用’一体化智慧档案系统。”加措介绍。借着“脱薄”契机,隆子县人民法院大力升级基础设施,让科技赋能审判执行工作。
同时,隆子县人民法院面向当事人开通“线上查档”服务。当事人通过微信公众号、诉讼服务网就可以申请查阅档案,真正实现“零接触、少跑腿”。
为有效解决庭审设备陈旧、信息化支撑不足等问题,隆子县人民法院共投入资金51.476万元,以“智能庭审系统”建设为重点,推动庭审从“传统模式”向“数字模式”转型。
在硬件升级与软件应用双轮驱动作用下,完成1个科技法庭智能化升级改造,新建1个科技法庭和1个在线调解室,配备4K高清摄像头、智能庭审主机、电子白板等设备,实现庭审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同步直播、云端存储;引入“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庭审笔录生成效率明显提升,进一步减轻书记员工作负担。
此外,为体现对干警的关爱,在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的关心支持下,共投入资金40万元,对干警食堂等进行维修改造。在隆子县委、县政府、县委政法委的关心支持下,在审判大楼、诉讼服务中心、执行指挥中心、食堂、干警周转房等区域安装供暖系统,极大改善办公、生活环境。
“脱薄”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各项措施的落实落地,激励隆子县人民法院持续把握发展机遇,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王香香)